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沿着老兵足迹,探寻红色记忆”专题实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8 10:2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8 10: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这是胡志明当年对中国援越部队的至高评价。今夏,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爱心驿站实践团走进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兰翔社区,围绕“探寻红色记忆”主题,采访五十位抗美援越老兵,用镜头与纸笔抢救性记录那段即将远去的烽火岁月。

老兵李志芳向志愿者讲述援越往事

访谈人物,口述战争往事

暑期,实践团成员走进兰翔社区,倾听老兵口述红色往事。”我们打的是一场‘隐形战争’”,78岁的老党员陆恩和轻抚纪念章,回忆1968 年秘密出境的场景:铁轨上蒙着帆布,车厢里熄灯静默,战士们只写一封“如果回不来,就把我忘了”的绝笔。在越南北方,他们白天钻山洞、夜里修桥铺路;“很多战友留在‘世代知恩’烈士墓,他们平均年龄 23 岁。”陆老哽咽道,“今天我能替他们看盛世,就要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为期十天的访谈,实践团成员仿若置身57年前的战争前线,看英雄奋战,感胜利多艰。

实践团成员和老兵座谈

致敬担当,众述先锋模范

脱下军装,他们仍是“排头兵”。兰翔社区有条“老兵巷”, 楼道长、业委会成员 60% 是援越老兵。“他们每天打扫卫生,一扫就是20年”。居民李阿姨说。社区居民普遍认为,老兵是他们的“老宝贝”,英雄暮年依然冲锋在前。他们组建“红色宣讲团”为社区居民开展红色宣讲;他们成立“银发环保队”打造社区绿树成荫;他们发起“户外理发日”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他们组建“老兵党支部”人人都是网格员,等等典范,不胜枚举,他们让社区更和谐、更文明、更友爱、更具活力和温情。社区党委书记薛凤英说,“他们像钉子,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钻。”

志愿者记录老兵故事

寄语青年,砥砺时代使命

“你们的日子亮堂,别忘了点灯的人。”面对镜头,年逾八十的李志芳敬起军礼,“当年我们吃压缩饼干、喝岩缝水,为的是让你们吃上炸鸡、喝上奶茶。幸福生活不是理所当然,是打出来、干出来的!” 老兵们在青年寄语中写道“把身体练好,把学习搞好,把祖国建设好,这样的青年才是最好”“爱国不是名词,是动词——要把爱国写在功课里、洒在田野间、刻在骨子里、烙印永不变。”

老兵陆恩和为退伍复学学生讲党课

宣讲事迹,迸发爱国热情

暑期,实践团与社区共建“红色记忆库”,将 40小时口述史、 80 余张战地照片、 40 件实物(军用水壶、纪念章等)系统归档,编辑《红色故事汇》系列文创,先后走进全市12所中小学,以“一堂课、一场展、一部剧”的形式宣讲老兵事迹,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广为承传。

陆恩和为红色宣讲员颁发证书

实践团成员和老兵们在一起

战火远去,精神长存。新时代的青年,将沿着老兵的足迹,把红色记忆化作奋进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登攀。

(图片由徐克选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