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教师张曦:他的“武器”是专业,他的“靶心”是平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1 14:2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1 14: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砰!砰!砰!”——重庆市公安局人民警察训练万州基地靶场上,清脆的枪声此起彼伏。警务技战术教官张曦身着笔挺教官服,正全神贯注地指导着新警学员的射击训练。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特殊的警营教师——他将二十年从警经验化作教学养分,在靶场上书写着别样的育人篇章。

从实战中淬炼,到教学中传承

“第一次握枪的紧张、第一次出警的心跳,都成了课堂上的鲜活素材。”谈及从民警到教官的转变,张曦目光坚定。从警20年,他历经巡逻防控、交通疏导、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等多个岗位,这些宝贵的基层经历,不仅让他对各种警情处置了如指掌,更让他懂得基层民警最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最渴望什么样的训练。

传道授业,把实战经验转化为更多同事的“护身符”,这是张曦的执教初心。

“让新警们少走弯路、少付代价,这不比自己多抓几个坏人更有意义吗?”张曦这样诠释自己的选择。在他眼中,教学育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守护,是将个人经验转化为集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对警队未来最深切的关怀。

三年来,张曦累计培训民警5000余人次,所指导的实弹射击合格率达到了99.8%,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见证着他因材施教的专业精神。2024年,张曦荣获“重庆市公安局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科技赋能训练,创新提升效能

除日常射击教学外,作为教务处副主任,张曦还承担课程安排、学员考核、数据分析等教务管理工作。他科学统筹训练资源,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获得系统化、专业化的训练。

他常与教学团队深入研讨,仔细梳理来自基层的迫切需求:“考核方式传统低效”“工训时间难以协调”“训练数据无法追踪”……这些痛点成为团队亟待攻克的难题。怀着提升训练质效的决心,张曦所在的团队全力投入智慧训考系统的研发。

如今,这套创新系统已成功投入使用,实现了训练考核的智能化变革。系统融合视觉识别、红外感应、运动捕捉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监考,还能为每位学员建立个人数据档案,精准识别动作瑕疵和技能短板,提供个性化的改进方案。

“以前学员总追着问‘问题出在哪儿’,现在系统自动生成训练报告,薄弱环节一目了然,自主补短更有方向。”张曦注视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自豪地说道。

为了缓解工训矛盾,团队还成功将坐位体前屈、握力等多个体能项目集成于一台智能训练终端。下一步,这项创新成果将全面覆盖各基层所队,使“随时练、随处练、工训两不误”成为现实。

细微处见真章,严管中显厚爱

“张教官的课上一秒不敢松懈,严抠细节,但也常暖心鼓励。”新警学员小李对首次实弹射击训练后的“复盘”记忆犹新。

当时他因脱靶情绪低落,张教官却不慌不忙拿着靶纸蹲身旁分析:“不用灰心,找准原因就能解决问题。你看,这发左偏是因左手回拉力度过大,这发下偏是因锁腕不够、猛扣扳机……”

随后训练中,张曦紧盯他的每个动作,虎口是否贴紧、出枪是否稳定等,稍有偏差就立即纠正。很快,小李的射击水平便蹭蹭上涨。这让他感到,跟着张教官学习,心里特别踏实。

“累,但值!”是学员普遍心声。他们眼中,张曦的课没有空泛理论,只有极致细节和暖心鼓励。

谈及严厉教学,张曦说:“不严,面对突发事件他们就可能受伤甚至牺牲。实战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他们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图片由陈枭君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