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赋能,节能筑梦——从厂区到村社,解密全绿电运行与节能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5:5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9 15: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双碳”目标指引下,绿色低碳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8月20日,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临时团支部“情系江华,‘电’亮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对“双碳”目标的深层思考与全绿电模式的探索热忱,赴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三天的调研。实践团队走访工厂电站、调研电网部门、深入村镇院落,以学子视角串联产业、政策与民生的绿色纽带,解码新能源发展与节能减排背后鲜活的“中国实践”。

江河赋电:水电站的“蓝色能量”与生态和弦

汽车穿行于蜿蜒山路,涔天河水电站静立于山林间。队员们系统了解到,该电站不仅在发电领域贡献显著,其灌溉功能覆盖周边大片农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用水;在调蓄径流方面作用突出,既能有效应对汛期洪水,又能在枯水期为下游补水,尤其为下游水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水源补给。队员们就径流调控的具体机制、生态维护措施及突发状况应急处置方法展开问询,并在技术人员引导下,实地考察了站内精密设备与前沿技术应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水电站作为能源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关键载体,正以澎湃动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能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涔天河水电站采访。庞博元 供图

窑炉焕新:水泥厂的“灰色突围”与低碳转型

江华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绿电运行与低碳减排的企业典范。实践队员与企业代表深入座谈,了解到企业创新建设“光伏围墙”,充分利用厂区围墙空间扩大光伏发电量;同时大力推进余热回收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充分回收用于发电,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企业还计划发展储能和风力发电项目,目标是实现自行发电达到自身供电量的70%至80%。这些举措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更使碳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队员们还实地观摩了智能化生产园区与高效生产线,对新能源、人工智能及节能减排技术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更深刻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在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参观。柳雯琪 供图

电网织网:国家电网的“绿色动脉”与智能调度

国家电网作为江华绿电改革的宏观调度中枢,承担着关键角色。在全绿电江华展厅,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已达100%,位居全国第一,发电量达到用电量的2.8倍,今年更是实现了绿电运行从97%到100%的突破,绿电供应能力充足。在国网绿电办,同学们详细咨询了改革以来全县发电量、绿电装机容量、绿电驱动经济增长等核心数据,并就储输电领域未来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调研。国家电网正以“织网”之力,推动绿电从“可及”迈向“可靠”,为绿色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在江华县国家电网绿电办采访。柳雯琪 供图

乡野回响:村民眼中的“节能日常”与绿色红利

初秋的长山村,层峦叠翠,禾稻飘香。团队走访当地村民,调研新能源应用现状。村民们以淳朴乡音分享光伏板使用体验,队员们了解到,村民一般自主安装光伏板,通过电力售卖实现收益,所发电量统一接入电网参与全县调配。这种“村—企”联动模式既充分利用广阔的村镇空间,也为各方带来了切实红利,成为绿电改革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长山村村民家中采访。柳雯琪 供图

调研终章,从江河蓝能、水泥厂转型,到电网绿脉、乡野节能,新能源革命的脚步愈发清晰。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正深刻推动着乡村振兴,为基层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全绿电运行绝非坦途,其内涵藏于生态调度细节,写在技改规划蓝图,融于日常行为点滴。这场多维交响,是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更是社会各界对可持续未来的共同托举,绿色转型的每一步,都在重塑人类与世界的相处范式。(图片由庞博元 柳雯琪提供)

图为实践队员在江华县国家电网合影。柳雯琪 供图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