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回溯千年船帮记忆 重铸瓯江文化荣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1 17:5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1 17: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距今4000多年前,一支名为“瓯”的部落便聚集于瓯江沿岸。战国时期,随着越国的覆灭,部分越人也南迁于此,与本土瓯人逐渐融合为“瓯越”一族。数千年来,随着当地造船业和水上运输业的蓬勃发展,瓯江船帮文化应运而生。一艘艘舴艋船运载着龙泉的青瓷、景宁的木材顺流而下,汇入五湖四海,成为了两岸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和引领文明的精神图腾。

然而江水不返,岁月难留,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船帮,这个繁盛一时的群体现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单强胜、单长虹和单培胜自幼在瓯江边长大,爷爷是船夫,在他的熏陶和鼓舞下,兄姐弟三人对家乡及家乡文化有着深刻的情感。为守护濒临消失的船帮记忆,三人花费大量资金和精力,在“华侨之乡”青田县创建了一所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这所展馆不仅寄托了单家兄妹对故土的热爱,也为传承船帮文化,留住一代人的“根”和集体记忆做出了重要贡献。

川流入海 汇聚四方珍品

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位于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共设置了6个展厅,分别是瓯江船帮文化主展厅、瓯江古镇展厅、数字化船帮文化厅、码头老物件展厅、船帮文化习俗科普厅和学术报告厅,全面展示了瓯江船帮文化的历史渊源、运行模式、码头技艺和船帮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

博物馆以瓯江航运发展兴衰为脉络,通过明清时期船帮组织档案、民国航运契约等文物展示,串联起了瓯江船帮从鼎盛到式微的历史轨迹。馆内不仅展示了传统船只模型(如舴艋船、梭船等)、船工工具(如桨、橹、缆绳等)、历史悠久的船帮文书(如契约、账本)和灰白色的船埠老照片,还收藏了许多码头老物件,包括被单篷、船锚、草鞋等配套工具,锯子、手拉钻、墨斗等制船用品和等比例缩放的旧船模型。其中“琵琶琴六角算盘”、“清代测深竹篙”、“六桅帆船比例模型”、“青田船帮1955年模范奖状”等文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这些藏品部分来自于温溪镇的老船夫们,另一部分由社会募集而来,博物馆希望通过实物的陈列,搭建起游客与船帮文化沟通的历史桥梁。

以船为媒 追踪千年文脉

2024年11月,丽水市代表团在对法国、葡萄牙访问期间,带去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丽水文创产品,其中代表瓯江船帮文化特色的舴艋船尤为引人注目。

舴艋船(瓯江帆船)头尾尖翘、船体窄长,船底薄且平,极适宜浅滩航行,曾是瓯江流域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古往今来,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汤显祖等文人骚客皆乘坐舴艋船游览瓯江,吟诵诗篇。谢灵运夸赞瓯江:“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汤显祖亦有诗云:“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瓯江帆影背后的山水诗路绵绵不绝,其中关于温溪的船运诗歌更是瓯江诗路文化的重要部分。

2023年7月25日,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经省文物局验收,被认定为2023年第二批获批的乡村博物馆。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全球水博物馆联盟会员单位”称号。

为深入挖掘瓯江船帮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省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领导都曾对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开展过参观调研活动,调研组分别从文化挖掘、文旅融合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共促瓯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研学融合 旧物焕发新生

自开馆以来,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坚持全年免费开放,不仅吸引了省内外数万名游客,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地的海外游客也慕名而来,就船帮文化展开国际交流。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深化大众对船帮文化的认知,博物馆还联合当地多家学校及社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2025年上旬,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组织师生代表走进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探寻船帮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青田县妇联、县慈善总会等单位带领30名侨留守儿童,在博物馆内开展了红色文化研学活动。随着暑期到来,越来越多的小游客也将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当做了旅游途中必备的“打卡点”,亲自体验设计船模、手工制作的乐趣。

这些研学项目将历史学习与德育实践深度融合,不仅有效传播了瓯江船帮文化,也加强了场馆运营的生命力,为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造血干细胞”。

结语

八百里瓯江奔流不息,承载着无数瓯江船工的荣耀和遗憾滚滚向前。只是雁过有痕,风过留声,总有记忆令人难忘,总有故事值得珍藏。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正是怀揣着这份历史使命,不断挖掘瓯江两岸的“船故事”、“船文化”和“船业态”,将自己打造成了瓯江上最亮眼的一座历史航标,指引着人们回望千年船帮的壮阔波澜,开启文化传承的崭新航程。(图片由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