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织文脉,青春赋新能——浙理学子以纺织匠心激活非遗可持续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9 16:2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9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非遗传承的脉络中,纺织技艺恰似一缕坚韧的丝线,串联起古今文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焕然‘衣’新”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循着这缕丝线,以青春之力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之路,让古老技艺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焕发新生。

实践团队深耕纺织非遗领域,在龚剑超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传统纺织技艺的世界。传梭博物馆中,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郑芬兰馆长亲授 “采葛、煮练、发酵” 等古法技艺,从山林割葛到织机投梭,手把手指导学子触摸非遗脉络;龚剑超老师则从时尚流行角度指导传统材料的设计转化,师生合力解锁葛材料的现代应用可能,针对葛这一古老的天然纤维展开深入研究,探索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可能性。

团队聚焦 “可持续时尚”,开启跨界实践,他们利用葛材料开发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服饰品,将土布纺织技艺与回收牛仔材料结合,设计制作出独具风格的拼接包袋,更巧妙利用玉米皮等天然材料,创作出生动有趣的首饰系列,让农业废料焕发时尚光彩。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时尚元素与环保理念,展现了非遗活化的多元路径。

为推动实践成果落地与技艺传承,团队积极搭建长效平台,与传梭博物馆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为学子深入学习、传承纺织非遗提供了稳定支撑。同时,团队将借助传梭博物馆与阿里巴巴公益的实践课程推广创新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些承载着非遗记忆的手作好物,助力传统手工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纺织技艺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浙理学子以匠心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经纬交织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让纺织文脉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绵延不息。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焕然‘衣’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图片由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龚剑超、周灵菲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