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回望千年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这里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印记,历久更弥新。

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来源:新华社 2025-08-18 21: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伫立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之巅,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古老又青春;

坐落于“日光之城”拉萨的中心,这里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回廊,悠久而耀眼;

回望千年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这里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印记,历久更弥新。

沐浴在晨光之中的拉萨布达拉宫(2025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这里是布达拉宫!

新时代以来,布达拉宫的守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到日常工作,坚持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宫殿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现代科技守护 古老布宫正青春

八月的拉萨,气温宜人。夜雨过后,空气更加清新。在“拉萨蓝”的天空映衬下,布达拉宫更显巍峨雄壮。

在布达拉宫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布达拉宫的“一砖一瓦”。

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工作人员在粉刷墙体(2024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由于建筑结构复杂,内部陈设繁多,墙体自下而上呈梯形,测绘难度较大。

“我们采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等先进技术,对它进行了全面、精准测绘,成功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模型。”布达拉宫监测中心主任土登次仁说。

在数字建模过程中,布达拉宫每一个木构件、每一面墙体、每一条开关线路,以及佛像、壁画、唐卡等文物的信息都会被录入到电脑中。这些数据不仅能帮助研究人员清晰地了解建筑和文物本体,也可以减少在开展工作中对文物的潜在损害。

“研究人员想要研究某个壁画,只需要在模型中查看高清图像,无需现场触摸。这样可以降低对文物本体二次伤害的风险。”土登次仁介绍。

布达拉宫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平台(2024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是典型的西藏传统土石木结构建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的风化和地质变化可能会对其稳定性造成威胁。为此,布达拉宫庞大的监测体系中,安装有1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变化。

布达拉宫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旦增旺堆巡查布达拉宫木结构传感器设备(2024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贡嘎扎西介绍:“我们可以监测环境温度、墙体和柱子倾斜角度等,为评估布达拉宫木结构、墙体和地垄的稳定性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无人机、感温光纤、3D扫描技术……科技力量不断向布达拉宫注入“智能基因”,也让人们聆听到它持续千年的心跳。“我们还将探索新的保护技术和手段,让科技力量持续赋能文化遗产保护。”贡嘎扎西说。

文物再现历史 见证千年民族交融

暑期,拉萨迎来一年最热闹的旅游季。布达拉宫景区红山脚下的雪城珍宝馆,“见证与守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他们凝望着精美的金字匾额、唐卡、丝织品、瓷器、玉器等,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我们精选了体现民族团结的100余件文物珍品,分为‘合同一家’‘万象更新’两个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展现西藏与祖国各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研究室主任多吉平措在现场介绍。

走近这些珍贵的文物,犹如穿梭在上千年民族交融的历史回廊中。

布达拉宫本身就是汉、藏、蒙古、满和其他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明的见证。史料记载,布达拉宫红宫建造时,康熙皇帝专派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工匠百余人进藏协助修建。

这是布达拉宫壁画,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故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布达拉宫白宫门庭壁画上,文成公主进藏盛况栩栩如生,生动讲述着1300多年前汉藏“和亲”的历史。布达拉宫西大殿的壁画,详细记录了五世达赖喇嘛于1652年启程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情景——从拉萨启程、赴京、觐见、赴宴、游乐、观剧、离京等一系列活动,以连环画形式,生动还原了那段珍贵历史。

观众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推出的中运博“文化遗产”系列特展之“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现场参观(2024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这座古老壮美的宫殿,还珍藏着不同材质的坛城、佛像以及古籍文献、唐卡、服饰、瓷器等数以十万计的文物。

“其中,明清时期以来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造像,册封诏书和告示,任命西藏地方各级官吏的印玺,以及御赐的匾额和牌位等,都有力实证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贡嘎扎西说。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布达拉宫不是一天建成的。以守正创新为支撑的保护与传承,是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永葆生命力的密码。

布达拉宫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小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贝叶进行处理(2025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今年7月中旬,布达拉宫宣布对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不但在国内找到了符合修复要求的贝叶材料,还在贝叶经修复黏合剂的调制、颜色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贝叶经是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布达拉宫馆藏的贝叶经数量居世界之最,但因年代久远,少数出现了纤维脱层起翘、粘连等复杂病害,修复难度极大。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员次仁央宗(左)与同事对古籍进行除霉(2025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为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贝叶经修复技术在全世界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具体的修复流程。我们是一步步探索和创新,才取得了重要突破。”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工作人员冷本凯介绍说。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介绍数据库中的藏文古籍(2025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根据西藏自治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布达拉宫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方案》,2025年到2028年,西藏将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数万函古籍文献将“走出深闺为人识”,让更多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布达拉宫还探索把文物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通过宫藏文物“走出去”,先后与江苏扬州、天津、四川等地合作,为宫藏文物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一睹风采。

同时,通过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合作交流,布达拉宫研发出了哈达、藏香、瓷器等400余类、1000余件文创产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布达拉宫的文创产品,让大家看到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播撒更多文化自信的种子。”布达拉宫文创公司负责人晋美说。

文字记者:边巴次仁、李华、春拉

海报设计:马发展

统筹:刘阳、刘莲芬、聂毅

【责任编辑:何思】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