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为媒,山“海”共建,打造高原消费帮扶新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5:1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5: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哥,快进来,看看这次我挖的贝母怎么样?我可是谁都不给,就等你来收购。”天刚亮,扎西泽戈就在省道边上等着,一看到胥小江从车上过来,一把就拉着往家走,“老怕你不晓得路咯。”2024年扎西泽戈通过海派的消费帮扶收入增加68万元,生活条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胥小江是海派医药和当地群众的联络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联系约定时间、然后带着检测仪器去阿坝县当地群众家中收购川贝母等中药材。

立足本土、扬长发展,2018年浙江驻阿坝县工作队依托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全力推动浙江海派医药与阿坝县建立东西协作的合作关系,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药材产业。7年的深耕,瓯海政府携手海派医药从消费活血赋能、到投资扎根造血、最终迈向科技强链共赢,帮扶当地实现中药产品从原材料到药品的突破,更是带动当地群众真正共同致富。截至目前,累计带动当地经济增收1.15亿元以上。

联农带产,让“采药产业”富起来

“阿妈,你下次挖的时候瞅准嘛,你看这品相都刮坏咯……对,要这样子挖嘛。”每次胥小江看到因挖掘不当造成贝母价格不高的时候,都会指导当地群众怎么科学地挖,一方面希望收到好贝母,另一方面更希望当地的群众都能赚更多的钱。海派医药作为瓯阿协作消费帮扶的重要载体,通过政府搭台、政企共建、企民共赢的方式,与阿坝县签订川贝等中药材保底采购协议,长期开展药材知识培训,整体提高当地采药水平。2024年企业在抽样确定贝母质量后,实行“农户直收”模式,让当地农户的收入平均提高17.64%。“他们(海派)来了后,我们一家人都赶着去山里挖(贝母),全都卖给他们,一点都不用担心卖不了,价格还比外面高两三百,可好了!”达吉勒激动地竖起食指和中指,不断地展示着,脸上全是笑容。

产业聚合,让“加工产业”强起来

“张大哥(海派总经理张翔)那是没得说,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学到了很多。以前靠天吃饭,纯粹的收了就卖,药材也不敢多收。现在药材变药品好多了,不知道翻了多少,那是老百姓有多少,我们就收多少。”自从与海派建立合作后,吐蕃药业的负责人对阿坝县药材加工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2023年,海派医药实现从消费帮扶到建厂造血的转变,投资5000万在阿坝县南岸新区小微园建设阿坝县海派中药材产业园,在当地布局“采购—生产”产业链,开发生产川贝枇杷糖浆等产品,实现川贝母效益的高效转换,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150个,有效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谋划布点,让“全链产业”活起来

立足阿坝县当地独有的气候和土壤资源,在政府引导、高效合作的联动下,海派医药携手浙江、四川技术专家引入全新种植模式,引入全新种植模式,谋划布局阿坝县“川贝母立体种植基地”,通过自身发展引领拓展阿坝县川贝母全产业链,同时联动当地如吐蕃药业等本土企业共同发展,打破以往川贝母药用单一局面,充分探索挖掘川贝母叶、花等部位的保健价值,助动阿坝县中药材产业链向研发创新与高端制造延伸,实现从产业帮扶到科技引领、共赢发展的全面升级。

从消费输血到投资造血,再到科技强链,海派医药为浙川对口支援、东西协作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山海帮扶模式”,让消费帮扶不单单是从药材群众手中收购过来,更是通过企业互助、科技赋能让深埋在净土底下的贝母开出崭新的“灯笼花”,这是浙江经验和四川资源的生动融合。下一步,浙江工作队将携手海派医药等企业继续深耕阿坝、扎根高原,深挖本土资源,引入沿海技术,努力构建基于市场、立足产业、融合科技的可持续协作新模式,带动阿坝县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谱写浙川对口支援、山海协作的共富新篇章。(图片由王瑾瑶、虞晓威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