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昭通,一支由西南石油大学昭通籍学生马琳媛牵头组建的“千菌万麻”团队,正以青春之力赋能食用菌产业发展。“千菌万麻”之名,寄寓着团队的初心与愿景——“菌”指昭通盛产的菌菇,“麻”指昭通特产天麻,而“千菌万麻”的谐音“千军万马”,则象征着希望通过菌菇与天麻产业的协同发力,汇聚起奔腾向前的合力,为家乡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能。他们怀揣对乡土的赤诚,将学识与实践深度融合,在破解产业难题、拓宽发展路径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深调研察实情,精准锚定产业痛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团队以“三下乡”实践为契机,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对昭通食用菌产业的系统性调研。他们系统梳理政府官网、行业数据库近五年的政策文件与市场报告,结合小组研讨形成产业发展脉络图谱。顶烈日、踏泥泞,深入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农贸市场,与菌农、经销商面对面交流,将一线诉求转化为科研方向。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问卷,线上线下累计回收有效样本300余份,为工作开展筑牢数据根基。
调研揭示三大主要问题:传统种植技术导致产量品质不稳定,销售渠道单一制约市场拓展,产品附加值低且缺乏知名品牌。这些痛点,成为团队攻坚的靶心。
破瓶颈谋突破,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既要让菌菇长得好,更要让菌菇卖得好。”马琳媛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的决心。针对产业短板,团队打出精准施策“组合拳”:
技术革新强根基。现已研发“智慧大棚可视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控温湿度、光照等参数,将菌菇生长环境纳入科学管理轨道。创新低温热风循环烘干技术,在延长保质期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菌菇营养与风味,为高品质产品生产提供支撑。
产品创新树特色。结合市场调研锁定消费需求,以《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为灵感,精选昭通天麻为主要原料,经多轮配比试验研发出药食同源的天麻菌汤包,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兼顾营养健康,现已申请2项配方发明专利。同时融入昭通地域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食用菌品牌。
拓市场结硕果,青春力量激活乡村
在农产品展销会上,马琳媛向客商推介产品时如数家珍:“我们的菌汤包精选本地优质天麻与六种菌菇,科学配比,无论家庭煲汤还是餐厅使用都适宜。”这个曾对农活一窍不通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家乡特产的“代言人”。
两年来,团队扎根乡村深耕不辍,借助东西部协作政策,通过参与展销会、打通销售渠道等举措,推动食用菌产业市场化迈出坚实步伐。菌农李大姐的感慨道出心声:“这些娃娃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乡村焕发新生的精气神,日子就像菌菇一样,越‘长’越有盼头!”
兴产业促振兴,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食用菌产业的崛起,正悄然改写着村民的生活轨迹。团队成员邓春琼在日记中写道:看见在外务工的张大姐,如今返乡在菌菇基地从事分拣工作,稳定收入让她既能维持家用,又能陪伴孩子成长,生活充满温暖与希望。这样的变化,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青年学子的脚步不仅丈量着土地,更见证着知识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团队指导老师王娟道出了这支队伍的目标价值所在。他们既是技术推广的宣传员,也是市场对接的联络员,更是乡村梦想的播种员。在昭通的土地上,“千菌万麻”团队正以青春担当,让菌菇与天麻产业真正形成“千军万马”之势,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让振兴的图景在实干中愈发清晰。
图片由邓春琼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