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新格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3 16:3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3 16: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党建工作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方向引领,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二者内在逻辑相通、目标指向一致,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衔接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机制割裂、资源未能真正融合,难以形成最大育人的合力,致使育人效果不佳。立足于湖南高校实际,探索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不仅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湖湘精神,进而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强烈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将党的建设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为协同育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党建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思政工作的方向和成效,只有把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思政教育各领域全过程之中,才能有效保证育人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

健全组织体系,夯实协同基础

健全党建组织体系是开展协同育人的基础工程。高校需要建立由校党委统揽、院党总支牵头抓总、系党支部具体落实、班级党小组连通学生的工作体系,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组织同构。将思政教育核心指标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建立"目标同向、部署同步、考核同频"的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党建责任与育人责任有机统一。

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

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政课主讲教材和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打造"党委领学-支部深学-小组促学"的三维学习体系。创新开展"理论宣讲接力"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发"党史微课"系列课程,指导学生成立"新时代青年说"宣讲团,形成理论学习的良性互动机制。

发挥"两个作用",彰显先锋力量

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建引领的重要体现。实施"党员教师先锋计划",设立教学示范岗、科研攻关岗、管理服务岗等特色岗位。探索开展"双联五导"党建工作机制,即党支部联系班级,党员、教师(思政导师)联系学生,对所联系的班级学生开展思政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成长指导和言行示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基层党组织主导、党员教师全员参与的党建工作格局。强化学生党员示范引领,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平台锤炼党性,带动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为推动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应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破解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打造多维、多层次的融合育人大格局,实现互促互进、共享共融,推进形成协同效用最大化的工作体系。

深化课程协同,推进价值引领

建立"党建+课程"融合机制,在课程建设中强化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理工科类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将个人理想融于国家发展大业的思想情操,强化报效祖国的情感认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作用,围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抓党建引领,发挥党员教师带头示范作用,鼓励党员教师牵头开发具有思政内涵的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

强化实践协同,促进知行合一

搭建"党建+实践"育人平台,要统筹校内外各类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类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在参观学习和调研体验中领悟并牢记初心和使命;将党建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相融合,引领广大党员学生在支教扶贫、志愿者帮扶等各种活动中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和宗旨意识;搭好校企党建共建平台,借力优秀企业党组织成员进校园做专题讲座、聘任企业优秀党员干部担任专业课指导教师或辅导员等方式促进优秀学生党员进企业顶岗实习和从事校企合作课题攻关,助力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

优化队伍协同,凝聚育人合力

建立队伍协同机制是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高校需将党建工作队伍和思政教育队伍整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党务干部与思政教师"双向进入"机制,实施"三个一"工程:每年一次联合培训、一项合作课题、一轮岗位交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申报立项课题等形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骨干力量。

融入湖湘地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湖南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湖湘精神为协同育人提供了丰富资源,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构建红色育人体系

构建"现场教学-学术研究-文化创作"的红色育人生态链,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组织"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情景再现、红色故事讲解等方式深化历史认知。鼓励师生开展湖湘红色资源创新性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支持师生创作红色主题的影视剧、话剧、歌曲、美术作品等以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湖湘精神特质

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开设"湖湘名家"大讲堂,邀请杰出校友分享奋斗历程,建设"楚怡工匠"实践教育基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实践项目,在实践中践行湖湘精神。

创新文化育人载体

依托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文化育人载体,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红色文化场馆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积极 参与开发"数字湖湘"文化资源库,推动资源互通共享,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文化浸润相结合。湖南高校应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优势和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