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四案例入选省首批城市更新典型榜 千年古城与方寸空间共绘和美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3 16:3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3 16: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体目标,明确部署了城市工作的核心任务。这一部署为全国城市更新锚定了方向。

浙江省的先行实践正生动呼应这一号召——以宁波江北区本次入选的四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为例:从千年老外滩的文商旅融合新生,到实验小学“上学道”的全龄友好设计;从前洋立交桥下灰色空间的焕彩蜕变,到慈城古县城的活态传承。四个案例犹如四颗璀璨明珠,串珠成链,生动勾勒出江北区“规划引领、民生为本、文化为魂”的城市更新脉络。

江北正以“片区化推进、精细化更新”的实践经验,将“精致城区”的蓝图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幸福场景

江北老外滩:千年商埠的“破茧新生”

清晨的天主教堂钟楼映着朝阳,80岁的老街坊陈阿婆牵着孙辈走过浙海关旧址,“以前这里来的人不多,现在修得这么漂亮,年轻人拍婚纱照都爱来!”作为中国最古老外滩之一,这片曾布满老房子的区域,如今以“商旅文融合”重焕生机。

更新前的老外滩面临着活力匮乏等困境。破题之笔,始于“最时尚的网红打卡地”“最宁波的商业步行街”“最国际的人文交流窗”三大目标的锚定。

漫步街区,五大特色区块各显风情:至味之心的老字号飘出阵阵香气,文化之窗的艺术展引来驻足围观,国际lifestyle区块的咖啡香与外文书籍相映成趣。通过修缮英国领事馆、巡捕房等文物建筑,民国风情与商帮文化在青砖黛瓦间流转,老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的历史课堂。

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更添亮色:文创产业园里艺术家们正挥洒灵感,智慧泊车系统让游客告别找位烦恼,5G网络覆盖,为这里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信息支撑。政企合资的“造血”机制激活了市场活力,专业运营团队让百年街区有了“管家”。

这场更新,不仅擦亮了宁波的城市名片,更让历史文脉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江北区实验小学“上学道”:方寸空间里的全龄关怀

“以前雨天送娃像打仗,现在有风雨廊淋不着!”家长王女士指着校门口的蓝色廊道笑道。这片面积为5200平方米的更新区域,藏着无数暖心设计:75厘米高的宽面斜栏杆,既是安全护栏,又成了孩子们临时摆放书包的“小课桌”;气温超30℃时,顶部自动喷雾系统开启,为等候的学生送来阵阵清凉。

江北区实验小学外围的“儿童上学道”项目,以1700平方米通学公园为核心,串联东西校区周边公共空间,用“新建+改造”的巧思,破解了校园周边交通与公共空间难题。

这里不仅是上学的“安全通道”,更是将关怀延伸至全龄友好。通学公园在上下学时段是学生接驳区,白天变身为居民健身场,夜晚则成了露天影院。人行道25厘米高的侧石挡住机动车闯入,防滑铺装与灰白主色调避免视觉疲劳,廊外侧的无毒植物科普带,让孩子们课余就能探索自然奥秘。

该项目不仅缓解了学区拥堵,更让校园周边成为融合功能、美学与安全的公共空间范本,诠释着“儿童友好”向“全龄共享”的温暖延伸。

前洋立交桥下:灰色空间的“青春蜕变”

“没想到桥下能变这样!”傍晚的云青滑板场,00后小李正做着豚跳动作。在江北区“云享创城・智谷前洋风貌区”,长兴路西侧的前洋立交桥下,3237㎡空间完成了华丽转身。这里曾是交通断头路与临时停车场,如今已成集运动、创业、休闲于一体的 “青春聚集地”。

“要让割裂的空间连起来,让灰色地带活起来。”江北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道出更新的初心。设计团队紧扣“产城共融、青年相聚”定位,将场地划分为室内外两大板块:室外数智运动场、迷你篮球场、云青滑板场满足全龄运动需求;室内咖啡吧与共享办公区,为创业者配备高速网络与创业辅导。云谷IP“小谷”艺术装置散落其间,智能互动区让科技感扑面而来。

更新之路并非坦途。项目曾与“智慧停车场”规划冲突,经多轮协商终获支持;针对汛期积水,通过改造排水管、抬高地坪,经暴雨检验成效显著。

如今,这片空间真正实现“从灰色夹缝到乐活生活”的跃变,成为城市边角料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

慈城古县城:千年古城的“复兴密码”

慈城古县城以解放路为界,西侧是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区,东侧为人文荟萃的文旅区。这座千年古城通过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于2023年获评浙江省首批城乡风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在白墙灰瓦间焕发新生。

“小时候住的老宅院修好了,还能开民宿!”原住民郑师傅看着自家白墙灰瓦的院子,眼里满是笑意。古县城保护开发理念已从单体建筑修复,升级为山水环境整体守护。孔庙、县衙等文保单位修缮一新,传统宅院改造后融入现代生活,既留住了“慈风孝行”的文脉,又让“慈湖学派”等文化品牌焕发活力。中华孝慈节、非遗快闪等活动接连上演,让古城人气愈发旺盛。

在业态升级中,古城巧妙平衡保护与发展。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后,民权路商业街聚集起老字号与文创店,骢马河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十大博物馆与文化场构成文旅矩阵,聚念兮、浮碧山房等精品民宿填补了“住”的短板,让游客能深度体验古城韵味。

民生改善让居民获得感倍增。13个停车场、1500余个车位缓解了“停车难”,电力管线入地告别了“蜘蛛网”,公共自行车与接驳车织就绿色出行网。太阳殿路、民权路等街道景观提升后,千年之路、半水半街等节点各具风情,夜景灯光更让古城夜色迷人。

如今的慈城,既有“药商文化”的历史厚重,又有“宋韵市集”的时尚活力,实现了“修旧如旧”与“活态传承”的完美交融。

这些亮眼案例的涌现,源于江北区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的深厚积淀。该区紧扣“精致城区、幸福江北”目标,通过六大更新行动激活城市发展动能,9个项目入选市级示范,示范项目数居全市首位,云鹭湾社区更跻身住建部完整社区试点优秀案例。

在顶层设计上,江北区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延伸至街区、社区微观评估,同步编制专项规划。以更新片区为抓手,形成“规划引领+片区先行+项目示范”的推进模式,云鹭湾社区盘活闲置空间,洪塘湾转型直播经济聚集地,压赛堰片区连续三年持续更新,示范效应持续释放。

民生福祉是城市更新的落脚点。老旧小区改造惠及5.56万户,完成1976栋楼改造,加装电梯66台,133个小区实现污水零直排;建成省级未来社区18个,38个“一老一小”场景入选全省共同富裕名单;城乡结合部58个改造项目完成,10个城中村换新颜,压赛堰片区投资1.08亿元补齐短板,从“洼地”变身宜居社区。

城市功能的持续升级,让江北的幸福底色更鲜明。交通网络持续优化,中兴大桥、西洪大桥等建成通车,道路和公路路网密度均居全市前列;36条人行道完成靓化,大庆南路、生宝路分获省级高品质示范街区、街容示范街称号;全市首个城管应急中心建成,新改建污水管网23公里,城市安全韧性不断增强。

公共空间的焕新则让城市更有温度。全区人均公园绿地超15平方米,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4座公园获评省级优质综合公园,“月季大道”“绣球大道”成城市风景线;128.96公里绿道串联城乡,3条入选“浙江最美绿道”,数量居全市首位。文创港滨江水岸贯通,大昌1885从老厂房变“秀场”,3处省级共富风貌驿惠及民生,老外滩创成国家级示范步行街,与慈城老城一同入选“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百姓共享美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建立健全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擦亮‘精致城区、幸福江北’城市名片,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北经验’。”江北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图片由周科娜 茅文韬 徐彤授)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