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源茂林场的山风,终年带着草木清气。在层层叠叠的烟田旁,烟农廖德喜蹲下身,黝黑的手指拂过嫩绿的烟叶,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检阅他耕耘了半生的岁月。正是这份土地上刻下的执著与智慧,让他在桃源乡的青山间谱写了一曲带领乡亲们从贫瘠走向丰盈的动人长歌。
开荒拓路:烟田里蹚出致富希望
二十多年前,当源茂林场多数人还守着薄田望天收成时,廖德喜的目光,已悄然投向了一种陌生的作物——烟叶。那是乡里推广的新尝试,许多村民疑虑重重,土地贫瘠的山地能否养活这“金贵叶子”?廖德喜却认定这是一线生机。
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现成的经验,他就一趟趟跑到乡里的烟叶站,捧回资料在油灯下反复琢磨;土质不理想,便一担担挑着牛粪上山改良土壤。酷暑里,他蹲在田垄上,汗珠砸进泥土,细致观察每一片烟叶的生长变化;寒夜中,守着简陋的烤烟房,凭经验小心拿捏火候,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当第一批金黄油亮的烟叶成功出炉,在收购站换回实实在在的票子时,廖德喜黝黑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笑容。这笑容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与坚守,如同一点星火,开始在这片沉寂的山林间悄然蔓延。
授人以渔:从“先行者”到“领路人”
廖德喜烟田的收成一年好过一年,土坯房换成了敞亮的砖瓦房。这一切,乡亲们都看在眼里。最初观望的邻居杨应贵,鼓起勇气敲响了廖家院门:“德喜叔,这烟苗…真能成?”
“能成!”廖德喜回答得斩钉截铁,没有半分藏着掖着的心思。他放下自家田里的活计,走进杨应贵的地块,从起垄的宽窄、烟苗移栽的深浅,到后期打顶抹杈的关键时机,手把手地教。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邻里的烟地里,裤腿沾满泥土,却满心热忱。
“跟着廖师傅干,心里有底!”村民刘学刚感慨。当年廖德喜帮他协调贷款、建烤房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就这样,一家、两家、十家…源茂林场的山坡上,葱郁的烟田连成了片。曾经寂静的山坳,因烟叶产业的兴盛而充满活力。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富裕起来的,远不止廖德喜一家。
巧织余暇:烟田边奏响“甜蜜副歌”
廖德喜那双勤劳的手却从未真正闲下来。最近几年,他的目光,落在了烟田之外、山林间四季轮番绽放的烂漫野花上。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何不利用种烟管护的间隙,发展养蜂?这可是不争地、不误农时的好营生!
说干就干。养蜂看似简单,门道却深。初试时,蜜蜂逃群、病害侵袭,投入几乎打了水漂。老伴心疼得直叹气。廖德喜却犟上了,烟叶采收、烘烤的忙碌间隙,他挤出时间,戴着老花镜翻阅养蜂书籍到深夜;农闲时节,又自费外出寻访养蜂能手,虚心求教。他将伺候烟苗的精细劲儿,同样用在了照料蜂群上,像熟悉每一片烟叶一样,去观察每一只蜜蜂的状态。
辛勤耕耘终获回报。当第一批带着山野百花清香的蜂蜜汩汩流出蜂箱,那晶莹剔透的琥珀色泽,映照出廖德喜眼中欣慰的光芒。这份在种烟主业之外、巧妙利用时间发展起来的“甜蜜副业”,为他的家庭收入又添上了厚厚实实的一笔。
青蓝相继:山乡共酿“新蜜”
无论是种烟三十载的“老把式”,还是养蜂新得的“甜蜜经”,只要有人问起,廖德喜必定倾囊相授。去年返乡的小牛,如今在廖德喜的悉心指导下,一边精心打理着几亩烟田,一边学着照管十几箱蜜蜂,干劲十足。另一位青年刘勇则感慨:“廖伯常念叨,山里人的好日子,一个人富了不算啥,把年轻人引回来,把根扎稳,把产业传下去,村子才有真盼头。”
从烟田到蜂箱,廖德喜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为自己开辟了生活的坦途,更如一条坚韧的藤蔓,牵引着整个源茂林场的乡亲们向上生长。在他身上,山民特有的质朴与远见交融——这土地从未许诺轻松的生计,他却以赤诚与智慧向群山讨要丰饶;财富的滋味愈是醇厚,他愈是敞开胸怀,将这份滋味慷慨地分给更多同行的人。
廖德喜院里的蜂箱嗡嗡作响,如同山谷深处不息的生命回响。他望向远处层叠的烟田和葱茏山林,目光里是安稳的满足。这方土地见证了一个普通农人的坚持,他以“烟”开道,以“蜜”添香,在寂静群山中踏出一条愈走愈宽的共同富裕路,那路上印着无数跟随的脚步,正走向更远的丰年。(图片由张帅涛,周吉祥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