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人民币四川试点及签证持续开放的背景下,为擘画金融赋能文旅新图景,南开大学金融学院 “盼达融通”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系列调研。团队由沈德华老师带队,汇聚4名金融学、1名历史学、1名社会学专业学子,以“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赋能文旅发展及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为主题,先后赴嫘祖故里景区、文同诗竹园景区、成都盼达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及交子金融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
深入嫘祖故里,探寻数字金融赋能文旅新路径
实践队首先考察了嫘祖故里景区,精准剖析其运营机制与文旅融合实践现状。
景区秉持“文化为先”理念,免费开放广纳客流,营收依赖停车、观光车及讲解服务,然而商业生态尚需培育,经济效益与消费体验亟待提升。
围绕长远发展,团队与负责人达成共识:一方面,锚定特色缫丝文化,与工厂商搭建长期合作桥梁,常态化开展研学课程,深度联动蚕桑文化,借文化体验拓展宣传路径;另一方面,主动邀约个体商贩,灵活探索多模式合作,丰富商业生态,为 4A 级景区创建筑牢资金根基,赋能景区可持续发展。
实践队了解到景区每年举办 2 月10日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9 月 15 日民间文化推广活动,且筹划申遗。据此建议借力新媒体强化 “母亲文化” 宣传,并表态持续关注景区建设,以青春力量焕新嫘祖文化传承。
探访文同之乡,感受普惠金融激发文旅新活力
随后,实践队走进文同诗竹园,一同探究廉政文化传承与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之道。
通过与负责人交流,得知景区免门票运营,收益依赖讲解服务与场地租赁,但客流不足、渠道单一制约发展。针对发展瓶颈,团队结合多学科智慧共谋破局之策:一是升级廉政教育基地功能;二是增设互动体验项目;三是借势重大节庆策划主题营销,三管齐下提升品牌力、客流与收益。
实践队承诺持续联动地方,发挥金融学科优势,为景区文旅融合及普惠金融落地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走访盼达通科技,解码数字人民币入境游新生态
接着,实践队走进四川大学科创中心,与成都盼达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深度交流,围绕数字人民币在入境游场景的创新应用开展调研,探寻金融科技赋能文旅消费的实践路径。
实践队员重点了解到,盼达通聚焦外籍游客需求,以核心产品“PandaPass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打造支付工具,成为数字人民币赋能入境游的开拓者;通过整合景区票务、交通出行、餐饮团购等全链路服务,致力让外国人“be a local with PandaPass”、“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消费”;共塑 “成都友好城市”,并联袂银行、旅游场景方,为数字人民币未来应用铺路。
交流中,实践队成员积极建言,提出将与盼达通建立长效协作机制,持续贡献智慧助力PandaPass宣发。此模式将为入境游激发活力,以青春之声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深挖交子文化,对话古今货币发展史
在本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了位于成都的交子金融博物馆。伴随着讲解员细致生动的讲解,中国金融发展的前世今生在队员面前徐徐展开;环环相扣的三个展厅,从古代钱币的产生与创制一直讲述到中国近现代金融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最后的红色金融展厅,实践队全体师生都深深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深感自豪。
观展后,实践队与博物馆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依托实践队队员的复合背景,多维度对中国金融的发展进行咨询交流;从交子的创制类比到当下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普及,依托历史经验,为当代中国金融业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调研解码了数字金融与文旅发展的关系,探索出科技助力产业升级的可复制模式。实践队见证了嫘祖故里、文同诗竹园的文旅探索,领略了数字人民币赋能入境游的创新,也感悟了交子博物馆中金融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一路探访,激发起团队队员们的深刻思索:青年金融学子如何将理论化为文旅产业的 “源头活水”,让数字金融扎根运营、传播与消费场景?这些思考将化为持续行动的动力,为文旅融合与金融赋能注入青春能量。(图片由饶凯文 魏慈 高瑞阳 提供授权使用)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