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镇:多元共治 构建和谐稳定“第一防线”

来源:鲁网    2025-07-31 20:25
来源: 鲁网
2025-07-31 20: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高都镇党委、政府以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立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守好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和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始终坚持把工作落脚在“实”处、把矛盾解决在“根”上,积极探索创新,打造群众信得过、矛盾调得了、服务跟得上的“一站式”社会治理平台,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织密多元共治网络,夯实化解基础

一是“大网格”赋能精细治理提质效。依托“党建+网格”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现”。明确信息采集、矛盾排查、前端调解职责,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线索的快速发现、上报、流转与闭环处置,截至目前累计上报线索1200余条,让网格成为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的前沿阵地。

二是“大调解”凝聚调处合力促和谐。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在镇综治中心设立联合调解室,吸纳退休干部、老党员、乡贤、法律明白人等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化调解团队“和晏品牌调解”。建立常见纠纷类型调解指引库,全年成功调处各类矛盾200起,调解成功率96%,有效疏解诉讼压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烦心事。

三是“大联动”聚力协同作战强根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集中办公。有效整合信访、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民政、人社等力量常驻或轮驻中心,形成“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流转、中心协调督办”的运行机制。不再是群众“满楼跑”,而是部门“联合办”。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对重大、复杂、跨领域矛盾进行集中研判、协同攻坚,全年联动化解“硬骨头”纠纷29起,让多元力量在协同中彰显治理效能。

二、强化源头预防预警,前移化解关口

一是风险排查常态化,筑牢源头防线。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日常巡查重点排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权属、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等风险隐患,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建立“网格直报+中心汇总+部门联动”的信息预警体系。网格员、信息员通过移动终端第一时间上报矛盾纠纷苗头信息,实现矛盾纠纷动态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反馈”。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排查8次,建立重点风险台账48人,从源头上遏制矛盾升级。

二是分析研判精准化,提升预警效能。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动态汇聚、分析网格、群众、部门反馈的矛盾信息。实施“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群体性、极端性事件的重大风险,系统预警准确率达92%,红色风险同比下降40%,为精准干预提供支撑,让预警走在风险前面。

三是法治宣传前置化,夯实化解根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民法典宣传月”等活动,利用固定党日、宣传栏、微信群、大喇叭等载体,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已举办法治讲座12场次,发放资料500余份,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理性解纷,让法治观念成为群众化解矛盾的“指南针”。

三、优化调处服务流程,提升化解质效

一是“一站式”便捷受理提效率。高都镇在镇综治中心设立统一接待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分类流转、归口办理、统一反馈”模式。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小矛盾,由接待人员或值班人员现场调处,“即接即调即解”,对涉及多部门或疑难复杂的纠纷,中心启动联席会议机制,组织相关站所、律师、专职调解员进行“一站式”联合调处,防止多头跑路、程序空转。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

二是“多形式”灵活调解增实效。综合运用“背靠背”“面对面”“上门调解”“庭院调解”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矛盾化解。同时,深化科技信息应用,推动综治平台与“雪亮工程”、村级服务平台等对接,整合视频监控、重点人员、事件进展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矛盾类型、地域、人群等特征,为优化力量部署和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撑,让调解方式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三是“闭环式”全程管理保质量。建立健全纠纷调处回访机制。对于已化解的矛盾,特别是涉及民生、情感类的,在约定时限后通过电话、上门等形式进行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当事人心态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遗留问题,防止反弹。定期分析受理的矛盾纠纷数据,研判规律特点、风险趋势,形成分析报告上报镇党委、政府,为制定决策、源头治理提供参考依据,让每一起纠纷都得到闭环解决。

下一步,高都镇将持续发力,脚踏实地,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筑牢基层平安稳定的坚固基石,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