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17日,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艺脉相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团队老师的指导下,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传承基地——唐山市皮影剧团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学习皮影历史,参观非遗展演、采访传承人就行技艺研习、文创开发等系列实践活动,切身感受"指尖上的千年艺术"独特魅力,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优势探究传统皮影戏的现代表达形式,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智慧,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走进皮影艺术殿堂,探寻千年非遗文化根脉
实践团成员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唐山市皮影剧团成立于1943年,是中国北方皮影艺术的代表性传承单位,其皮影戏曾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山皮影戏以其独特的“掐嗓唱腔”和精细的镂刻技艺闻名,被誉为“指尖上的千年艺术”,承载着冀东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2025年7月,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艺脉相承”实践团走进唐山市皮影剧团,在剧团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学习皮影传承文化,并深入了解剧团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团队成员通过参观皮影展览馆、欣赏经典剧目,沉浸式感受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团队还针对皮影戏的悠久历史,及年轻化表达等议题展开调研,此次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成员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也为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为后续的文创开发与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沉浸式学习皮影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
在深入了解唐山皮影的历史渊源后,实践团成员走进剧团排练厅,近距离观摩传承人的日常排练过程。剧团艺术家们为团队展示了经典皮影剧目的选段,并详细讲解了皮影戏的表演技巧、音乐伴奏及唱腔特色。
在排练间隙,团队成员向表演者虚心请教,学习皮影戏中各类乐器的使用方法,如梆子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剧团老艺人还向团队展示了珍贵的皮影戏谱,讲述这些古老乐谱的演变历史及其在皮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皮影戏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综合了唱、念、做、打的传统戏剧形式。”剧团传承人向实践团强调。成员们认真记录,体验“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沉浸式学习,团队对皮影艺术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创新传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采访非遗传承人:探寻皮影艺术的坚守与创新
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艺脉相承"实践团有幸采访到唐山市皮影戏市级传承人张伟老师。在近两小时的深入交流中,张老师讲述了他与皮影艺术半世纪的不解之缘。“我第一次看皮影戏就被迷住了,那灵动的光影、悠扬的唱腔,让我决定用一生来传承这门艺术。”张老师特别强调唐山皮影的独特性:“我们的皮影人物采用'通天鼻梁'造型,镂刻工艺讲究'刀刀见功夫',唱腔更是融合了冀东民间音乐的精华。”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首次尝试操控皮影人偶。“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需要手腕的寸劲和全身的协调。”成员们感叹道。张老师还展示了珍贵的传统雕刻工具,讲解不同刀具在制作驴皮影人时的妙用。
谈及传承现状,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皮影,但要让这门艺术真正活起来,还需要在创新表达上下功夫。实践团成员深感传承创新之重要,更加坚定了用现代设计语言焕新传统艺术的决心。
艺脉相承传薪火,踏乡而行续华章。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艺脉相承"实践团始终在路上。通过此次深度调研与实践,团队成员领略了唐山皮影的艺术魅力,以青年智慧为传统技艺注入创新活力,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贡献青春力量。(图片由钱丽燕授权提供使用)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