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丹东市宽甸县青椅山烟区,连片的烟叶在阳光下格外翠绿,施肥机有条不紊地将有机肥施入田间,无人机正低空飞行喷施生物药剂,几万只蚜茧蜂飞进田间守护着烟田。
近年来,辽宁丹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让科技力量成为烟叶育苗、土壤保育、植保工作的主力军。
烟田飞进无人机
“准备,3,2,1,起飞了!”6月中旬,丹东凤城武装村吕永强的烟田里传来响亮的口令声,只见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机手的操控下迅速升空,径直飞向绿油油的烟田,完成了喷洒、悬停、转向等一系列动作。
图为无人机开展植保工作。
“以前人工作业,要是遇到高温天气,工人容易中暑,效率也不高,现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了!”种植烤烟多年,烟农吕永强植保作业的工具从人工肩背喷雾器迭代焕新到植保无人机,让他切实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省时省力,更有资金投入上的减少。
烟叶是武装村的支柱产业,对烟农而言,烟叶病虫害防治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传统人工植保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保证施药的均匀性和精准性。如何实现精准、高效、环保的植保作业,武装村的答案是,引入无人机植保技术。
无人机因具备低空飞行、精准喷洒的特点,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烟田。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还提高了防治效率,更为烟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宽甸县大水沟村种烟大户马小杰掰起手指,算起了经济账:“人工植保每小时人工费至少20元,现在无人机作业平均每亩需13元,这样算下来,光是这个环节每亩地就能节约下将近一半费用。”
蚜虫防治全覆盖
“飞”入烟田的科技,不止无人机。7月初,在烟叶技术人员和烟农共同努力下,丹东产区率先完成了蚜茧蜂放飞任务,实现烟田蚜茧蜂防治烟蚜全覆盖。丹东市凤城和宽甸烟叶产区2.56万余亩烟田、共计6万余头蚜茧蜂放飞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烟田蚜茧蜂防治烟蚜全覆盖。烟区虽小,但同样享受现代化的便捷。
“烟蚜一直是令我们头痛和困扰的害虫”。宽甸县青椅山镇六道河村烟农陈馆华说:“每年6月底正是烟株旺长期,尤其天气干旱时,蚜虫就飞来了,还传播花叶病等病毒病,非常影响烟叶生长发育,而且防治难度较大,尤其是今年大面积种植新品种,很担心蚜虫传播病毒。”
“过去烟农主要依靠药物防治烟蚜,如果买到假药或稀释比例不对,就会爆发大规模烟蚜虫害,既影响烟叶正常生长,也影响烤后烟叶质量”。丹东市局(公司)宽甸县局(分公司)青椅山工作站技术员齐爱伟介绍说。
在凤城市局(分公司)组织开展的烟蚜茧蜂“新型僵蚜盒”田间投放工作现场,农艺师王学庆向烟农介绍到:“烟蚜茧蜂是蚜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主要通过寄生方式防治蚜虫,雌性烟蚜茧蜂会将卵产到烟蚜体内,幼虫将蚜虫当作营养池,在蚜虫体内生长发育、直至羽化成蜂,从而影响烟蚜繁殖并杀死蚜虫,达到防治烟蚜的效果”。
近年来,行业大力推广的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2025年,丹东市局(公司)积极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生物防治害虫生产模式,在实现烟田全覆盖的同时,周边玉米等其他农作物同步受益。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不仅提升了烟叶质量安全,实现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而且有利于培育绿色有机烟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烟田保育再升级
在通往宽甸县核心烟区八棵树村的路旁,翠绿的玉米与一排排种植有序、长势正旺的烟株相得益彰,烟粮融合、土壤保育的画面,正在青椅山地区徐徐铺开。
2025年,丹东产区在全地区2.56万亩烟田推广使用有机肥,并积极引导烟农开展使用腐熟农家肥、饼肥、“烟-玉米”等作业模式,让不少连作地块变得更加疏松肥沃,呈现出勃勃生机。
“你看这烟叶,长得多敦实”,烟农谭美玲望着烟田难掩喜悦:“这里采用‘烟—玉米’轮作模式,又在上年进行了秋翻地,加上使用有机肥,现在烟叶长势很好!”
有机肥与轮作技术结合就像给土壤“舒筋活络”,更是作物的“强身剂”。土壤经过轮作、使用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同时有效改善了烟叶内在质量。该模式不仅让土传病害大幅减少,更带动烟农增收,实现了“护土、增产、增收”的三重效益。
图为烟农利用手扶式移栽机开展烟叶移栽工作。
如今,在丹东产区,整地施肥机、移栽机、生物质燃烧机等现代绿色生产装备正逐步替代传统耕作方式,不断提升烟叶科技种植水平。
下一步,丹东市局(公司)将持续践行绿色生产理念,全面构建绿色生产模式,助力烟农轻松种烟,让烟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绿色”成为丹东产区的鲜明底色。(图片由黄成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