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点金”人未歇 垄上“铺就”致富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8 12:0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8 12: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深夜,烟农周恩才习惯性地在睡前检查烤房,手电光扫过观察窗时,他心猛地揪紧——几捆烟叶烟把呈现青色“烟要烤坏了!”老邓立马拨通驻村烟技员王廷汉的电话。

不到二十分钟,摩托车的轰鸣就传来,王廷汉扫一眼观察窗,又看着自控仪上的温度曲线“周大哥别慌,我将温度调成42度就保持住,你不要动了,拉长变黄期,再烤几个小时能补救!”

见到周恩才平静下来,王廷汉观察一个多小时后才离去。这深夜的驰援正是房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烟技员守护烟农“金叶子”的一个缩影……

时下,正是烟叶采烤最繁忙的时节,房县九道乡八里烟区的烟农正载着满车的绿叶驶向烤房。

“累是累但这几年有袁技术他们在,心里踏实!”烟农刘学虎看着正在讲解烘烤技术的袁祖平发出感慨。

(图为技术员正在开展技术培训,2025年7月25日雷洋摄)

院子里,袁祖平手里拿着几片刚从地里采来不同成熟度的鲜烟叶,指着叶背和叶缘“大伙看好喽,这样就是熟了,谭天兵别在后头说悄悄话了,你来摸一下这片叶子,说说和那一片有啥不同?”被点到的谭天兵脸红着上前“嘿,那是不一样嘞,你这片摸着厚实些!”烟农们顿时笑了起来。这种让烟农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培训课堂正是技术员们用心用情服务烟农的生动写照。

(图为技术员查看烤烟情况,2025年7月24日雷洋摄)

近几年房县局(营销部)以技术赋能、服务提质为出发点,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覆盖式烟农培训,技术员不仅分片包户指导烟农生产,还当起“土专家”,打通了技术兴农“最后一公里”。

在咸池沟村王贵兵的烟田里,一垄垄茁壮的烟株挺拔,一旁饱满的豆荚正在轻微拂动,刚采完下部烟叶,王贵兵顾不得擦汗,又弯下腰熟练地摘起了豆荚,他直起身捶了捶腰,汗水浸透衣衫,笑容却格外灿烂。

这“一地两收”的景象正是房县大力推广的烟粮隔行套种的体现,这种套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连作障碍、降低病虫害风险,实现了可持续生产。

“不止豆荚,还有许多烟农种油菜,种土豆,乡亲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八里坡村党支部书记黎仕云讲。从单一种植到粮烟融合的多元途径正是当下现代化农业的缩影,房县局(营销部)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和推广套种模式,拓宽了烟农增收的渠道,改善了种植环境,为村民致富注入了强大动力。

房县九道乡位于秦巴山脉深处,海拔高地势陡,烟田地块碎、大型机械施展不开,过去起垄、移栽、田管样样离不开人力,种烟的艰辛让许多人都却步。如今“云翼”和“铁臂”正在这片土地上显威风。

一个月前,烟技员李修宇手持遥控器,操纵无人机稳当地穿梭在坡地里,均匀地喷洒着农药。“这小家伙真省力气,喝几口水的功夫都能喷三分地了!”烟农张周华连连称赞道“这几年烟草部门联合烟农合作社推广小型旋耕机和便携式打孔器这样的农具,灵活又好使。”

(图为无人机播撒农药,2025年7月16日雷洋摄)

这些现代化农具不仅解放了烟农的肩膀,更满足了高山烟叶生产精耕细作的需求,实现了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当地的烟叶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下一步房县局(营销部)将持续优化服务,不断探索“烤烟+”产业,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用“金叶”铺就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高速路”。(图片由雷洋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