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丹江口:守“鲜”赋“香” 看雪茄叶如何成为“黄金”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8 12:0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8 12: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的湖北丹江口,一片片青绿的烟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烟农们穿梭在田间,指尖轻捏叶片,随即小心翼翼地将达到采收标准的烟叶摘下,这是丹江口雪茄烟叶进入采收季的日常场景。从烟叶试种成功到如今形成产业规模,丹江口的雪茄烟叶不仅成为当地农业的“新名片”,更凭借稳定的品质和独特的韵味成为高端雪茄生产企业的“抢手货”。通过精准采收的“守鲜”到科学晾制的“赋香”,丹江口用一套成熟的工艺体系,让雪茄烟叶成为了带动农户增收的“黄金叶”。

雪茄叶的“鲜”,是风味的根基,必须从大田管理就攥紧主动权。丹江口市烟叶生产办主任吕培军蹲在田埂上,指着一株烟叶的叶脉解释道,“你看这叶片的舒展度和色泽,全靠我们大田的精准化管理。我们采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土壤中的湿度和氮磷钾比例实现动态平衡,连打顶时间都要根据株高和叶片数量等因素综合来定,差一天都可能影响后期香气物质的积累。”如今,丹江口的雪茄叶种植已全部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配备了土壤检测仪、气象监测站等先进设备,为雪茄烟叶生产把好了第一关。

(图为雪茄烟叶大田生长期场景)

进入采收期,烟农们不再是“一镰割到底”,而是蹲在烟株旁,一片一片地翻看、采摘。“采收是‘守鲜’的关键一步,得像挑果子一样,熟一片摘一片。”烟农张保强拿着刚摘下的叶片,对着阳光观察时讲道。

烟农聂海红的竹筐里,烟叶整齐的码放着,他笑着说,“技术员教我们‘三看’,看颜色、看叶脉、看弹性。刚开始总怕漏摘,总想多摘几片,后来才知道,宁肯少摘,也不能摘生叶。去年我就大意采了一点,烟叶品质是差一些,现在可不敢马虎了。”丹江口通过“分批次采收”模式,3-4次完成烟叶采收。这种作业方式既能保证每片叶都在最佳成熟度采收,又能让烟叶储存足够的营养物质,这种“慢采收”即减少了人工压力,同时鲜叶品质显著提升,保障了烟农收益。

(图为烟农进行烟叶采收场景)

采收后的鲜叶,被迅速运往标准化晾房,这里是“赋香”的核心战场。推开晾房的木门,一股温润的草木香扑面而来,一排排烟叶悬挂在晾架上,正在慢慢进行晾制的转换。晾房内配备的温湿度检测设备为温湿度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烟农袁艳正检查叶片状态,“现在的烟叶晾房建设很合理,湿度过高有风机排风,温度不够就开加热,你看这片叶,摸起来柔软有弹性,这就是晾制到位了,这晾房就像‘聚宝盆’,把鲜叶变成了真正的‘黄金叶’。”

(图为烟农在晾房进行编烟晾制场景)

从大田里的精耕细作,到采收时的按叶甄选,再到晾房内的日夜调控,丹江口的雪茄烟叶在“守鲜”与“赋香”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如今,这片被烟农称作“金叶子”的作物,已在丹江口循着种植、采收、晾制的标准化路径,实现了年均增收的稳步提升。这些带着汉江温润气息的优质雪茄烟叶,更成为四川、湖北、山东等地高端雪茄企业的“固定原料”。

(图片由 李世斌、任震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