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江口镇:“竹”梦前行,打造特色产业强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1 15:1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1 15: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湖南益阳市赫山区西南部,泥江口镇宛如一颗闪耀的明珠,凭借发达的竹产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竹筷生产和出口基地,踏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益阳市通达竹木有限公司竹筷生产车间

泥江口镇山林资源丰富,山林面积达12万多亩,其中竹林面积约占10万亩,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起,竹筷产业在此萌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沉淀与发展,如今已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格局。目前,泥江口镇拥有93家竹企,其中海关注册登记竹筷企业13家,产品涵盖一次性快消竹筷、工艺筷、竹吸管、竹签等,远销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总额超10亿元,出口创汇超6000万美元,真正做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泥江口的竹筷”。

竹林流转租赁给企业后,有酬聘请当地竹农进行竹林基地垦复培育

党建引领是泥江口镇竹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引擎。 泥江口镇党委深入贯彻区委“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思路,组建工作专班,与赫山区竹产业链联合党委协同联动,精心规划“一带五基地”产业蓝图,将竹筷加工出口基地作为重点打造项目。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领办合作社、农庄,引领村民投身竹产业发展。在赫山区开展“四地一水面”改革试点工作的背景下,泥江口镇率先在全市试点林地数字化改革,有效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竹林资源,成功吸引福建、江西等地竹制品企业家组团前来考察洽谈竹林租赁。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6个村9707亩竹林租赁流转交易,林地收入由原来的每亩不足10元增至60元以上,累计创造了季节性岗位500多个,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30万元。在林地数字化改革过程中,泥江口镇积极探索“竹林入股、亲情链接、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股份制竹林经营方式,创新推出“人口股+林权股”双股制分配模式、“公司+农户”原材料供应模式、“工业+贸易+农户”企业经营模式以及“集团+合作社+农户”新型供销模式,实现农户从“竹林管护-砍伐-运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增收,持续提升了竹产业联农带农的“含金量”。

益阳市泥江口竹科技产业园全貌(俯瞰图)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布局下,泥江口镇着力打造竹产业园区,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载体。依托竹筷产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基础,当地企业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结合展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2023年,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建设的泥江口镇竹科技产业园,目前已有36家企业入园,跨境电商企业增至13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聚效应。以竹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引进福建、江西等多家竹制品企业,拓展竹板材、竹炭、食品级生物质颗粒等生产线,构形成涵盖竹制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废料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真正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尽”。

产业发展进程中,泥江口镇始终将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视为关键。全镇已拥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当地龙头企业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持有专利38项,自主研发新型生产线10条。2023年7月,“泥江口竹筷”集体商标成功注册,极大提升了产品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竹产业的繁荣,不仅推动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产业发展带动各类就业人数近6000人,让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致富。同时,泥江口镇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将传统竹厨具、餐具制作技艺等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规划“红文农旅”项目,探索产业与文旅融合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活力。

泥江口镇以竹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典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图片由李波、卜运华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