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安徽农垦皖河 农场的连⽚稻⽥绿浪翻滚。⽽在两年前,这⾥的永成分场还是⽥块零散、砂⼟⻜扬的贫瘠之地。通过创新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这⽚⼟地实现了从“望天收”到“吨粮⽥”的华丽转身。
政企合作破难题:零投⼊实现耕地升级
皖河农场位于⻓江与皖河交汇处,12.34万亩⼟地中有近半是耕地。但永成分场、⼤联分场的350余亩砂质耕地,因保⽔保肥能⼒差,⻓期制约农业⽣产。“以前种地全靠柴油机抽⽔,⼀亩地光油钱就要多花100多元。”
转机出现在2021年。农场创新落实国务院关于⽣态保护修复的政策,与怀宁县政府平台公司达成合作:农场提供改造产⽣的砂⼟资源,政府平台负责处置并承担全部改造成本。这种"资源置换"模式让农场实现了零资⾦投⼊的提质改造。
科技创新显成效:分层置换改良⼟壤
项⽬采⽤独创的“砂⼟层置换”⼯艺:先剥离30厘⽶耕作层,再⽤专⽤设备通过条带式耕作层剥离法,根据剥离区地形及施工机械的作业宽度需求,使用绞吸棒沉降至地下可利用砂土层,提取加工成可利用资源,通过自然沉降优质客⼟回填后复原耕作层等工艺步骤,达到保水保肥效果。 安徽省⾃然资源部门、农业部门专家评审认为,该技术既保护了优质表⼟,⼜彻底改良了⼟壤结构。
数据显示,改造后⼟壤保⽔能⼒提升3倍,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 1.5个等别。原本20多块“巴掌⽥”变成了3块⽅格⽥,新增耕地25亩,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60%。
综合效益凸显:多方共赢促振兴
农民得实惠:种植结构从“一麦一豆”调整为“一麦一稻”,亩均年增收280元⽣态获改善:淘汰柴油机灌溉,年减少碳排放约20吨 ,解决市开发区建设过程产生的50万方工程弃土堆放问题。
资源再利⽤:50万方砂土资源交由政府处置后用于省重点项目建设就业有保障:项目高峰期带动400余人就地务⼯。
“现在种地省心多了,灌溉用水直接到田头,今年⼩麦亩产提高了100多斤。”
目前,该模式已在皖河农场推广至340亩耕地,将总结形成《砂质耕地改良技术规范》,为全省类似耕地改造提供可复制经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专家认为,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撑”的改造模式,对落实“ 藏粮于地”战略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皖河农场的破解耕地保护难题需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公里”,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多赢局面。这种探索,正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图片由蒋佳佳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