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三维成像“飞入寻常实验室”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5-07 08: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X射线三维成像“飞入寻常实验室”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研制出实验室级3DXRD系统,首次在常规实验环境下实现X射线三维衍射技术(3DXRD),并成功解析了金属、陶瓷等材料的微观结构。这项突破使原本依赖粒子加速器的尖端技术“飞入寻常实验室”,为材料科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3DXRD技术是通过多角度X射线照射,构建出物体的三维图像。其独特之处在于,将毫米级材料样品“沐浴”在超强X射线束中旋转,光束强度达到医用X射线的百万倍量级。如此高强度的照射,能清晰呈现多晶材料(构成金属、陶瓷等物质的微观晶体)的精细结构,揭示材料承受机械应力时的奥秘。比如,通过观察承重钢梁样本的晶体变化,就能了解建筑物结构老化的微观机制。

然而,过去这项技术只能依托同步加速器来实现。这种粒子加速器能让电子释放高强度X射线。但目前全球仅有70余台同步加速器,可谓“一机难求”。科研团队不仅需要竞争立项,还要经历半年到两年的排队等待,且最终实验时间往往不超过6天。

为让3DXRD技术惠及更多研究者,团队开发出实验室级的3DXRD系统。传统设备受限于固态金属阳极的熔点,而新技术采用液态金属喷射阳极,既避免了熔化风险,又大幅提升了X射线输出强度。

为验证系统可靠性,团队让新型实验室级3DXRD、同步加速器3DXRD和实验室衍射断层扫描技术“同台竞技”,同时检测钛合金样品。结果显示,实验室级3DXRD准确识别了96%的晶体结构,尤其对60微米以上的大晶体解析效果卓越。

团队表示,未来配备更高灵敏度探测器后,将能捕捉更细微的晶体特征。这项突破不仅让科学家能随时开展预实验,更打破了同步加速器6天的时限枷锁,对于研究材料在反复应力作用下的长期演变(如数千次循环载荷测试)具有革命性意义。(记者刘霞)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