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掠过鄂西北的沃野,在竹山县蜿蜒的堵河两岸,万亩烟田里人影穿梭,机械轰鸣。一场以“抓农时、保质量、促增收”为主题的烟叶移栽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展开。株株嫩绿的烟苗在阳光下舒展叶片,银亮的地膜在春风中起伏,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景。
竹山县作为湖北省重点烟叶产区,今年种植烟叶面积2.1924万亩。时值移栽关键期,竹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早部署、早行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6个乡镇的田间地头,指导烟农科学移栽。从育苗大棚到移栽大田,从技术培训到现场指导,一场关乎全年收成的“金叶保卫战”正在堵河两岸全面打响。
图为烟农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烟叶移栽工作
干群同心抢农时 移栽按下“加速键”
“株距的标准是55厘米,移栽时确保烟苗生长点距井窖口6至8cm,定根水必须浇足!”在擂鼓镇三河村的烟田里,技术员胡勇的指导声回荡在田间。今年春季持续干旱,给烟叶移栽带来严峻挑战。竹山县局(营销部)迅速反应,组建6支工作专班,采取“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区、机关各部门包烟站、技术员包农户”的三级帮扶机制,全体党员干部扎进田间地头,与烟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图为党员干部正在帮助烟农开展烟叶移栽工作
“多亏技术员帮我改进了打孔器,不然今年天干,打孔深度达不到标准,加上干旱少雨以及高温,烟叶移栽成活率绝对不高。”新烟农何平一边移栽一边介绍。针对特殊旱情,该局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加强对烟农的烟叶移栽技术指导,落实烟叶移栽“三带一深”移栽法(带药、带肥、带水、深栽),配套起垄覆膜一体机、电动打孔器等新型器械,确保全县烟区在最佳节令内完成移栽。
在官渡镇新街村,烟农们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机械化移栽作业。只见起垄机划出笔直的线条,覆膜机同步铺展银亮的地膜,工人们手持移栽工具精准栽苗,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机械化作业让移栽效率提高3倍,株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烟农周永华说。
近年来,竹山县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以“小改造、小发明”为突破口,对传统小白龙起垄设备进行创新升级,同时积极引进大型拖拉机起垄设备,进一步填补了烟区机械化作业的空白,更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使烟田起垄作业全面达到“垄直、沟深、行匀”的标准化移栽要求,为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提质效 金叶栽出“新标准”
在各烟区技术培训的现场,烟叶技术员正在演示“三看”移栽法:一看苗情选壮苗,二看墒情定深度,三看天气保成活。这种融合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移栽标准,使烟苗成活率稳定在98%以上。“以前凭经验栽烟,现在按标准操作,效果就是不一样。”种烟大户蔡化震深有感触地说。
在育苗工场,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工人进行移栽前的炼苗工作。“炼苗是关键环节,要逐步揭膜通风,让烟苗适应外界环境。”烟叶技术员介绍道。为保障移栽用苗质量,全县统一采用漂浮育苗技术,确保每株移栽烟苗都达到“茎粗叶厚根系旺”的标准。
工作人员正在对出棚的烟苗进行质量检测
绿色生产蕴希望 金叶铺就“致富路”
夕阳下的堵河波光粼粼,新栽的烟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竹山县局(营销部)烟叶生产办主任华群慧介绍:“我们推行有机肥+绿肥轮作'模式,今年烟田亩施用有机肥,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化肥用量。病虫害防治方面,全县推广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实现减药20%以上。这些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效果好,还能提升烟叶安全性。”
如今,堵河两岸的烟田里,一垄垄新栽的烟苗正茁壮成长。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到现在的“科技种烟”,从单家独户种植到规模化经营,竹山烟叶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最后一批烟苗落地生根,烟农们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这些承载着致富梦想的“金叶子”,必将在这方沃土上续写新的传奇。(图片由陈斌、翟雨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