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稻花香两岸,最美高铁在汉川

八月稻花香两岸,最美高铁在汉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28 13: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25日,中铁四局沪渝蓉高铁武宜段2标孝天特大桥施工现场,声屏障安装已基本完成,为沿线的1000多户居民日常生活撑起了一座“隔音保护伞”。这是本月继无砟轨道完工后,项目部完成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站在孝天特大桥一眼望去,30多公里的桥面向前延展,两侧的农田、荷塘鳞次栉比,迎面而来的风中弥漫着稻香和荷花香。中铁四局沪渝蓉高铁武宜段2标项目党总支书记徐华指着桥边的农田说:“这里是汉川西制梁场的旧址,去年底完成了复垦。现在是第一季的水稻,已经长到了半人高,马上就到了丰收的季节了,我们真正向老百姓兑现了‘借塘还塘、借田还田’的承诺。”

 汉川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毗邻省会武汉市,素有“中国鱼蟹之乡”的美称。这里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非常适宜鱼蟹养殖和农作物生长。2021年刚进场时,看着红线用地内处处盛开的荷花美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却陷入了久久地沉默。“途经8个乡镇,32个自然村,项目部一分部多为农田和鱼塘,二分部和三分部近85%里程位于藕塘上,全管段内河湖密布。从那时候起,大家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这么好的一片绿水青山,可千万不能毁在咱手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项目经理刘敉密说道。从那时起,如何把精品工程与绿色环保深度融合便成为了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孜孜不倦探究的一个课题。

 项目部在进场之初成立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环水保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以项目经理和书记同抓共管,安全总监和总工专职管理,安质部和工程部共同落实的组织机构。从“四节一环保”着手,制定环水保实施方案、环水保管理办法、绿色工程实施方案、环水保应急预案等制度,把“绿色”理念根植在项目施工生产的基本土壤中,从根本上建立“绿色施工”意识,为推动“绿色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起步决定后程,绿色环保施工首先就要从临建基础设施抓起。”项目部副经理朱宝宝说道。在最初的便道建设中,考虑到沿线水塘多、淤泥深、地质复杂的基本情况,项目部积极探索新方法,通过多方案对比试验,确定了“灰土改良+混凝土面层”的高标准便道施工方案,较传统抛石挤淤减少了反复碾压致使石方外翻对两侧水田、鱼塘的影响,降低了对水环境、土地环境的污染风险,减少后期维修费用,实现一次投入多效共赢的目标。在拌合站、预制场建设中,生活区采用花园式建筑,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减少环境破坏。出入口位置设置龙门洗车台,减少车辆出入对道路污染影响。生产、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定期对外排水体进行质量检测,杜绝水污染事件发生。“我家有近5亩的鱼塘。因为沪渝蓉高铁的修建,原本的一个大塘,现在被分成了两个小塘分布在高铁两侧。起初我非常担心施工带来的泥土石块进入我的鱼塘,会对塘里的鱼苗造成伤害。中铁四局主动为我修建了防护屏障,施工对我的鱼塘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真的太棒了!”说起高铁施工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汈东街道办事处新乐村的村民刘家雄竖起来大拇指,他家鱼塘的产量在项目施工期间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说起类似的环保施工措施,项目副总工赵万兴说:“绿色施工离不开技术作为支持,我们的理念就是‘节’字为先,‘排’字并用,强化过程管理。”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在泥浆制备时优先选用膨润土作为制浆材料,设置30cm高挡水坎泥浆池,开挖完成后泥浆池底部铺设塑料薄膜,有效防止泥浆外溢或下渗污染水资源。针对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项目部围绕“循环、节约”拓宽解决思路,在箱梁养护时采用定时全自动养护系统+循环蓄水养护相结合,既保证了养护质量,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在“节材”管理中,项目积极探索新型周转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承台、站台墙、框架桥等结构物采用易安特塑钢模板,既提高了施工功效,又减少了钢模板、木模板的投入数量。桥梁支架预压、挂篮预压采用支架反力预压系统,减少了预压材料投入,同时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2023年底,汉川西制梁场完成了全部制梁任务,早日完成复垦,把绿水青山还给老百姓成了项目的首要任务。在复垦过程中,项目部因地制宜,秉承“借塘还塘、借田还田”原则,挖除所有硬化、改良土质,农田区域利用原剥离土进行拌肥回填,充分疏松复垦土壤,及早进行农作物种植;水塘区域按照原塘埂进行复垦修筑,及早完成水塘蓄水,模拟原始生态条件,助力生态平衡早恢复。“这是我家农田复垦后的第一季水稻,原本计划能有原来五成的收获便心满意足了,现在看这庄稼的长势,大部分区域能有七成收获,少数居然能达到九成,这对我们老百姓而言真是意外的惊喜。”看着眼前即将成熟的庄稼,刘隔镇居民王永富欣喜地说道。

 蛙鸣稻田,鱼翔浅底,来时荷花飘香,走时蛙声依旧。中铁四局沪渝蓉高铁武宜段站前2标项目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中铁四局筑路人的执行力、创造力助力沪渝蓉高铁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图片由周祁煜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