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徽乡,共谱红章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泾县访红色皖南实践团队

寻迹徽乡,共谱红章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泾县访红色皖南实践团队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8-15 1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皖南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2024年7月12-16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徽山红路·薪火相传”寻访红色皖南专项实践团队赴泾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旧址,烈士陵园,采访革命老兵,开展问卷调研,教孩子们唱红歌,书写红色诗词等形式,传承并发扬皖南地区红色精神,探索皖南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为皖南红色文化传播建言献策。

参观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

实践团队前往新四军军部旧址、烈士陵园以及王稼祥故居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军部旧址与王稼祥故居中,团队成员仔细品读了新四军将领的诗词,观看了新四军在皖南时期的革命文物,史料图片,仿佛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着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站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团队成员了解了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不由心生“同室操戈”的悲情。面对一座座碑林题字,全体成员肃立默哀,向为了国家和人民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表达最深的敬意与怀念,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信念。

图 1 团队成员在新四军旧址合影(肖明亮 供图)

探访革命老兵,赓续红色血脉

之后,实践团队在前往泾川镇,云岭镇,桃花潭镇途中,探访当地罗远耀,翟石英等几位年迈的革命老兵。这些曾经的战士,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团队成员们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从解放战争的英勇抗敌到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从战场上不惧牺牲到回乡后积极为人民服务,每一段口述历史都像一颗颗珍贵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团队成员的心田。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事迹,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激发着团队成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继续前行。

图 2 老兵翟石英为团队成员讲解抗战生活(肖明亮 供图)

播撒革命火种,续写红色篇章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教学和调研问卷的形式收尾。团队成员们们在长远村儿童服务站,桃花潭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红色主题教学,与学生们分享革命历史,教导学生们书写新四军诗词,唱响激昂的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灿烂阳光下》等,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通过发放调研问卷,收集了当地居民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看法和建议,深入研究了皖南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剖析其传播途径与受众群体的特点,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与创新建议。

图 3 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影(肖明亮 供图)

此次活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学子立足皖南红色文化,发挥专业所长,在寻访红色皖南社会实践中淬炼青春意志,接力红色传承。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精神的滋养。团队成员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研究》阶段性实践成果,项目号:23JDSZ3116。

通讯员 :闵子熹 洪志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