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实施苗圃课堂,倾力强技铸魂

【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实施苗圃课堂,倾力强技铸魂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8-13 14: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中职教育领域,园林绿化专业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而受到重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苗圃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搬到苗圃,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对林业的感情以及美化城市的责任感和信心。

一、课程思政创新的思路

在当前的园林绿化专业教育中,我们面临着一个显著的挑战:如何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园林操作技能紧密结合。中职学生往往在理论基础和学习动力上存在不足,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这些学生对于未来能够从事的园林绿化职业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得实用的技能,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立足。因此,专业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园林绿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苗圃课堂的引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革新,主要为了解决园林绿化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育学生知林爱林意识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园林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种植、养护、灭虫等关键环节中亲身实践,从而加深对园林绿化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对于林业的感情。

二、典型做法

课堂苗圃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园林绿化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园林11班学生在上党区兴丹苗圃进行槐树培育为例)。

槐树是城市绿化要的树种,同时也是园林绿化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应用课堂苗圃化教学模式针对槐树这一项目开展教学,我们先让学生共同讨论槐树的种植方案,然后在选种、土壤、栽培、苗圃管理、病虫害防治、挖掘成品树等诸多环节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以此通过真实的农作物生产来提升教学效果,并让学生真正认识农业种植。

(一)商讨种植方案                                    

在这一阶段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选出一名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做组长。分组结束之后让学生自行查询槐树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制定最佳种植方案。方案制定完毕要交给教师审核,教师确定方案可行性以后让学生依据方案正式开始槐树种植。由于这是一种由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新颖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都会表现得特别积极。

(二)品种选择

槐树选择是教学流程的起点,学生需要根据槐树的生长习性、环境适应性以及园林设计的需求来选择适宜的槐树种类。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植物学知识,还需要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土壤准备

土壤准备是确保槐树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学生将学习不同类型的土壤特性,以及如何根据槐树的需求进行土壤改良。这包括土壤的pH值调节、养分补充、排水和通气性的改善等。

(四)栽培

栽培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树种处理和栽培技术。他们需要了解树种的休眠期、出苗条件,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种植深度和间距来提高出苗率和生长质量。

(五)苗圃管理

日常管理是槐树栽培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环节。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槐树的灌溉、施肥、修剪和支撑等日常养护工作。这些技能对于保持植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六)病虫害防治

学生需要学习识别常见的槐树病虫害,了解它们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这不仅包括化学防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环保意识。

(七)成品树挖掘

挖掘成品树与评价是教学流程的终点,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学生将根据槐树的生长情况和园林设计的要求进行挖掘。之后,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包括槐树生长的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个人技能的提升等。

三、活动成效

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我们观察到学生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槐树的种植、养护和管理,不仅掌握了园林绿化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实际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李吉鑫同学夺得全省17届技能大赛植物嫁接项目一等奖,韩佳玉同学获得二等奖。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苗圃课堂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园林绿化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2023年度,园林绿化专业参加苗圃课堂学习的学生成绩合格率、双证获取率,比其他学生分别高出7个、12个百分点。

在职业认同感方面,学生通过在苗圃课堂中的学习和实践,对园林绿化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开始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全省文明风采大赛,董佳瑶同学的“用梦想点亮未来”获得2022年度职业生涯规划大奖。李欣钰同学的“迎着光、追着光,成为光、散发光”荣获2023年度征文大奖。

最终,学生在苗圃中培育出了健康茁壮的槐树,并进行了成果展示。他们不仅展示了槐树的生长情况,还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学习体会。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能够看到苗圃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师精心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不仅学到了园林绿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王丽萍老师主讲的“植物的根”荣获省级思政微课优秀奖,充分展示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水平。

四、体会与思考

教师们普遍认为,苗圃课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他们也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包括时间、场地和材料等。此外,教师们还思考了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生们则对能够亲手参与植物的培育过程感到兴奋和满足。他们体会到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不过,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希望获得更多关于植物学和园林设计的深入知识,以及更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综合这些体会与思考,老师们正在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苗圃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包括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元素,以及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互动性。通过这些努力,苗圃课堂有望成为更加高效和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和学生对苗圃课堂的反馈,以及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深入思考。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长治市上党区职业高级中学校  和义新)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