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故乡》系列剧评 《星星的故乡》:返乡剧新表达中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5-29 10: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等单位出品的《星星的故乡》在CCTV-1热播。该剧讲述了在宁夏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上,两代葡萄酒产业辛勤耕耘与开拓者们心怀梦想,以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书写了“戈壁变绿洲”的故事,展现了两代葡萄酒人坚守传承、攻坚克难的精神面貌,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星星的故乡》是首部以葡萄酒全产业链为题材的电视剧,该剧以宁夏这片土地上葡萄酒产业的兴起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在政策引导下,中国葡萄酒人向着“当惊世界殊”的梦想勇往直前的历程。剧中深入刻画了主人公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为实现梦想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不仅书写了返乡剧的当代表达,表达了对现实的多重关切,也让更为年轻化的乡村振兴故事走入观众的心中。

中国品牌蕴含着中国价值,中国酿造凝聚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该剧不仅是一部聚焦宁夏葡萄酒业变迁的作品,也是一部通过小切口讲述大时代的力作,本剧生动展现了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百万亩葡萄长廊汇聚起越来越多的葡萄酒“追梦人”,葡萄酒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葡萄种植与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关于两代人不忘初心、勇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在《星星的故乡》中,葡萄酒是宁夏对话世界的语言,也是世界感知宁夏的纽带。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真实呈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星星的故乡》团队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工作,在剧中展现了贺兰山地区的悠久历史与地域地貌特点等独有元素,渗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观众在观看剧集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葡萄酒乡的魅力。

同时,该剧以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为支点,用动人的笔触塑造了丰富的角色群像,从怀揣梦想的酒庄庄主欧阳父女,到石头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工,从整日沉醉于酒窖里的酿酒师齐路、石茗山,到一心扑在葡萄酒事业上的好干部秦贺明……这些真实的人物有着不同境遇、不同层次的梦想与追求,但他们都在贺兰山东麓拼搏奋斗、向阳生长。《星星的故乡》力求剧中人物贴近真实生活,而该剧带给观众的共情也正是源于全剧在人物塑造上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星星的故乡》的热播原因,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层次主题——乡村振兴与个人成长。欧阳易星在父亲昏迷不醒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承担起家族企业的重担,展现了新一代“葡萄酒人”的坚韧与智慧;齐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毅力,逐渐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缩影,也是葡萄酒业变革的见证。由此,该剧立足中国葡萄酒产业振兴,生动讲述了中国宁夏葡萄酒产业者们积极沟通世界、创新不止的故事,塑造了开放包容、积极自信的新时代中国产业者形象,更致敬那些默默坚守、勇于创新的中国葡萄酒人。

更为可贵的是,《星星的故乡》还通过“贴地飞行”的现实书写,让共鸣感延伸到普通人的生活,向人们传达出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欧阳易星的音乐梦想,齐路的酿酒师梦想——走进观众视野,在面对现实时,发生错位与偏离,但齐路坚持不懈,欧阳易星在梦想与现实面前,她选择了使命与担当,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这部剧照进现实,用鲜活的影像呈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其中对于西北人民奋力拼搏的展现,给予年轻人不断勇往直前、实现自我的勇气。

以青春叙说情感,以个体见证时代,《星星的故乡》将返乡创业题材搬上荧屏,以温暖的底色关注年轻人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等热点议题,让青春价值与时代精神交融,为返乡剧注入新的人文温度。这种现实性和情感性的共存正是《星星的故乡》能够在众多作品之中突围而出的重要原因。《星星的故乡》的节奏轻快、剧情流畅,在体现社会厚度的同时,也以温暖动人的真情流露引发共鸣,为返乡剧注入正向价值和人文温度,拓宽了返乡剧的容量与边界。(牛梦笛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中国视协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