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游古厝 品茶赏南音(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04-15 05: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音演出现场。   陈英杰摄

游客在蟳埔村游览。   王志超摄

泉州东西塔。   陈英杰摄

核心阅读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昔日的繁盛留在古城泉州的记忆中;南音、簪花、木偶戏,让泉州依然保持着浓浓的烟火气,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地”。福建泉州在持续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赓续历史文脉,探索非遗活化,助力文旅从“网红”到“长红”,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陆地在脚下戛然而止,一条窄窄的石板栈桥伸向广阔的海洋。近岸礁石上,千年前刻凿的台阶仍清晰可见;抬头远眺,作为航标塔的六胜石塔高高矗立。这里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石湖码头,也是宋元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紧挨石板栈桥,如今是石湖码头六胜塔世界遗产点保护管理站。

泉州古称“刺桐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洛阳桥等22处世界遗产点,见证着海洋商贸的繁华,也诉说着泉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

申遗成功后,泉州在持续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2023年,泉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4亿元,同比增长68.9%;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同比增长53.9%。近日,记者前往泉州,调研泉州文旅走红的流量密码。

城市“微更新”,留存历史文脉与人间烟火

早上6时许,金鱼巷还在薄雾笼罩中,77岁的郑卫治就早早提上篮子去菜场。金鱼巷长约270米,宽敞平坦、路面整洁,郑卫治在这条小巷里已经生活了30多年。

上午10时,巷子开始升腾起烟火气。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巷口的金鱼装饰图案处拍照留念。走出巷口,向南几十米,便是中山路。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建筑颇有特色,游客漫步其中,惬意悠闲。朝天门、泉山门、德济门等城门旧址,静静诉说着古城的历史;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原样匾额留存,讲述着这里的繁华商业史。

从上空俯瞰,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开元寺、泉州府文庙、南外宗正司遗址等8处世界遗产点如明珠般错落其间,丰富的历史遗存、清晰的古城肌理、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能让人窥见往昔“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

然而,曾经的泉州古城并非如今的模样。管线杂乱架设,房屋老化严重,一到雨天,街面上脏水横流。很多原住居民选择了离开,市井气息越来越淡。

2017年,按照“微干扰、低冲击”的原则,古城改造工作开始。立面提升,管线下地,地面铺装,夜景优化,文化元素融进景观设计。

“古城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烟火气。”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指挥长朱启平介绍,一方面,古城内的众多文化遗产必须以保护为主;另一方面,古城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风貌破旧、交通不便、业态衰落,也制约着古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古城建筑本身,更是与古城共生共存的生活气息,还有千百年间孕育而成的文化传承。”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说。

2021年,泉州市鲤城区成立古城保护发展工作专班,将辖区分成重点保护区、风貌保护区、古城区外围控制地带等区域,分类保护管控。从泉州市文物局增设世界遗产科,专人专职进行规划管理,到建立文物保护项目库,储备、实施超120个文物保护项目,再到建设“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监管平台(鲤城区)”,多部门共同守护文物安全……古城风貌依然,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与此同时,泉州还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完成了多处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引入咖啡厅、文创商品店等新业态,为古城带来了客流,也增加了居民收入。近年来,泉州市完成中山中路及周边29条街巷市政综合提升,目前正在推进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整治。

“过去,人们想着搬出古城。看着如今的古城,谁还想离开呢?”郑卫治说。

活态利用,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明快的乐曲中,舞台上的木偶顿、挫、停、摆、弹、转,动作一气呵成。端茶倒水,杯中水满而一滴未洒。木偶戏经典剧目《大名府》的表演,不时引起现场观众的惊叹与掌声。

“‘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舞出百万兵’,说的就是木偶戏。”表演结束,掌中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李云锋从幕后出来,向观众介绍,木偶戏又称“布袋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一批年轻人加入保护、传承掌中木偶戏的行列,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所在的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人员现在以3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每年演出不下400场。”李云锋说。

代代相传的技艺,不只是一出木偶戏。

夜幕降临,人们陆陆续续走进金鱼巷11号,在南音阁前就座,品清茶赏南音。每周,南音阁都会举行4次公益演出。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泉州人小时候常听的绵长吟唱,也是离乡人脑海中的无尽乡愁。负责打理南音阁的郑泽峰出身南音世家,家中自祖父开始唱南音。

“目前,泉州拥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28项,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何奕斌介绍,泉州不仅建立了12个非遗馆、166个非遗传习所、1000个非遗展示点,每年还会举办两期全市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帮助传承人拓展市场,专门组织短视频培训班,让非遗走进更广阔的人群。

泉州不断让游客惊艳,离不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坚守和兼容创新。“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开展公益非遗展演,吸引游客体验非遗文化;晋江木偶新编课本剧《愚公移山》《九色鹿与捕蛇者》等走进校园;鲤城区组织“世界级非遗泉州提线木偶+南音民宿专场”,探索非遗活化的新方式。针对戏曲、南音等非遗文化的传承,泉州市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我们正在改造修建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计划活化泉州37个工艺美术传统艺种,让更多非遗技艺‘活起来’。”朱启平说。

业态更新,助力文旅产业从“网红”到“长红”

“一曲落雨声,伴我到儿时,它就站在屋顶上看着我们长大。”穿行在泉州红砖古厝,不经意抬头,阳台上或俏皮或威猛的滴水兽,是不少泉州人共同的回忆。

如今,一个个滴水兽“跃”上一间间文创商店的货架。“我们关注泉州城市肌理中的各种细节,将本地特色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打造泉州的城市IP。”鲤物文创品牌创始人黄跃昆说,“我想通过文创,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文化宝藏分享给更多人。”

东西塔日历、泉州花灯、闽南砖雕、泉州金苍绣……“这两年,像泉州府、鱼里风物、乐城之旅、西街游客中心等文创企业的销售量都在不断提升。”泉州市文旅局资源开发科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开始,泉州市陆续举办城市礼物设计等文创比赛,通过大赛推动文创升级,将文化积淀凝聚成精巧的文创产品,实现世界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文创行业的支持,是泉州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

在梧林传统村落,200多幢承载乡愁的百年建筑散落其间,游客熙熙攘攘。放眼望去,传统簪花已成为泉州文旅新风尚。无论是在百年榕树下,还是古厝街巷里,随处可见头戴簪花的游客。

“不少游客因为‘簪花热’而来,来了之后才发现,梧林不只有簪花。”梧林传统村落游客中心负责人许萍秋介绍,梧林村大力引入文创、非遗、演艺、研学等文旅新业态,逐步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热门目的地,游客数量逐年攀升。

以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曾是很多游客的感受。现在,“白天好看,晚上好玩”成了泉州旅游的新标签。夜晚的中山路,南少林武术、拍胸舞、青狮表演等轮番上演,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流连忘返;“五脚架”艺术市集、老榕树下的音乐舞台,阵阵歌声让市民游客慢下脚步;木偶、梨园戏、南音、高甲戏等剧团都增加了夜间演出的场次……“泉州文旅正向全时旅游迈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不断增加,提升了泉州旅游热度。”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实现‘长红’发展,是每个‘网红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坚持游客至上、贴心服务、品质第一的理念,是‘流量’转化为‘留量’的关键。”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林霜表示,泉州将聚焦“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定位,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5日 12 版)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