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优势互补形成实践价值 互利共赢收获亮眼成绩

来源:人民网
2024-03-01 20: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观点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建设大国首都、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的战略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解决京津冀三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的战略需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我国有效探索解决“大城市病”的方式、构建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新模式、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走出一条人口和经济密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的路子,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重要的实践价值。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这片广袤大地上发生了哪些新发展、新变化?日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欧阳慧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对照规划的目标要求,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的确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欧阳慧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面向未来建设大国首都、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的战略要求;而且是解决京津冀三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的战略需要;还对我国有效探索解决“大城市病”的方式、构建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新模式、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走出一条人口和经济密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方面成就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实施。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欧阳辉表示,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重要进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近几年来,北京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瘦身提质”效果超出预期。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企业3000多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了超过15%。同时,在减量发展中,北京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高”。

二是北京新的“两翼”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在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中都承担着重要使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城市框架全面展开,市级机关已大部分迁入城市副中心,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夯实,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各类资源加快聚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一批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雏形加快显现,“四纵三横”对外高速骨干路网全面形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中国星网等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1家医院已落户雄安,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承接疏解起势良好。

三是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不断增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2023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约占全国的8.3%,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经济快速发展,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4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河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

四是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交通、环保和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十年来取得重大成效。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双核两翼多节点”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环保一体化取得丰硕成果,生态环境质量发生重大改善,天更蓝、地更绿,十年来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下降了65%以上,北京蓝天渐成常态;京津冀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35%,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产业升级转移取得重要成效,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产业转移对接频繁,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十年来,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

五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三省市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协作,持续推进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组建跨区域医联体,启动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学校交流合作深入推进,成立多个高校发展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持续深化优质课程共享合作;失业人员可在区域内任一地点进行失业登记,平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等等。立足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三地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2万元、5.1万元和3.3万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2%、6.9%和8%。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重要的实践价值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欧阳慧认为,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的路子,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是为解决“大城市病”探索了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表明,解决“大城市病”要把疏解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统筹好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的关系、内部功能优化重组和对外疏解转移的关系,以空间布局优化为先导,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同时强化核心功能,在减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双提高”。

二是为跨行政区协同发展形成了经验。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的实践表明,推进区域合作或区域协同发展,要一方面从大局出发、自觉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另一方面,树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理念,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状态,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不断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解决地区之间分工不合理以及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三是为高质量推进现代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表明,高质量建设现代城市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加强顶层设计,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大力推动资源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群高效健康发展。

当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扎实迈进。欧阳慧认为,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越来越多的协同发展成果正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剪辑、摄像:人民网记者 王晓啸 魏青成

【编辑:曹子健】

【责任编辑:王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