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纳雍:挂壁天渠泽万民

贵州纳雍:挂壁天渠泽万民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2-01 17: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站在贵州省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老虎坡公路上远眺,依稀可见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嵌在沙坪大岩的绝壁之上,宛如巨龙盘山。驱车前往鬃岭镇沙坪村小洞口,沿着羊肠小道爬到半山腰,便可以零距离目睹人工开凿的水渠——沿渠而行,渐行渐险,头顶岩块空悬,脚踏绝壁刀削,令人头晕目眩。

(2024年1月10日,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 ,跃进大沟一角 杨英 摄)

这便是上世纪50年代末由140余名曙光群众耗时3年多开凿出来的挂壁水渠,当地群众称为跃进大沟,全长10余公里,源头的1公里完全挂在悬崖峭壁之上。

1955年10月,为解决原河溪公社农田灌溉及人蓄饮水问题,阳长区委的尚仲明、洪传兴等干部先后深入河溪公社五三大队、鬃岭公社沙坪大队,组织相关大队长、群众代表召开修渠启动会及土地协调会。

启动会上,区委干部给大家讲明修渠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大家动员群众积极加入修渠行动。

1956年10月,修渠前期准备工作就绪,跃进大沟顺利开工。按“爱党爱国、思想觉悟高,有奉献精神,不怕牺牲”标准选拔出来的140余名群众,全身心投入修渠一线,开山辟岩,战天斗地,硬生生从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之渠。

(2024年1月10日,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一角 。 杨英 摄)

140名参建者中有14名女生,她们专门组成了特殊女子小分队并独立作业。现年88岁的赵德英就是特殊女子小分队中的一员。当年,赵德英和参建者李中英(已故)、何正英(已故)被喻为“凿壁三英”。因表现突出,李中英被评为全国劳模,于1959年5月到北京接受表彰。

(2024年1月10日,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赵德英讲述当年打跃进大沟的难度。 杨英 摄)

“跃进大沟修得宽,沙坪修来接五三。大锤一响钢钎转,只见石头往下翻。”赵德英随口说出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修渠的不易。

赵德英回忆,修大沟的整个过程中,最危险的要数沙坪大岩这一段,这里上不巴岩,下不巴坎,只能爬上山顶找树拴绳子,再将绳子另一头拴在腰上,人挂在半岩上,用钢钎打一个台阶,然后站在上面一锤一堑的打,稍不留神,就会掉到悬崖下。“修这一段就牺牲了七八个队友,想起都心疼。”提起牺牲的队友,赵德英黯然神伤。

(2024年1月10日,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绝壁上久下的錾子印。 杨英 摄)

修建水渠过程中,曙光人民除拥有战天斗地的恒心,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自制火药和导火绳,让高山低头,叫悬崖让路,三年多时间凿出了10余公里的水渠,让涓涓流水沿着跃进大沟汩汩流淌,不仅灌溉了原河溪公社5000余亩良田,还养育了渔塘、八一、五三等7个大队的万余名儿女。

(2024年1月10日,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跃进大沟一角。 杨英 摄)

如今,跃进大沟虽然不再通水,但是曙光镇渔塘、八一、龙井等8个村(社区)的饮用水管道还在沿沟而铺,为当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惠及近万名群众。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

(2024年1月10日,纳雍县曙光镇渔塘村,赵德英准备抚摸当年亲手凿出的沟壁。 杨英 摄)

祖辈们修建大沟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当地群众。从小听着爷爷修建大沟经历的朱松感受最深:“虽然爷爷去世2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能轻松解决。”

纳雍县融媒体中心 杨英 翟华兰 陈绍颖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