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屏南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9636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1%,老龄化较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剧,农村许多青壮年到城市谋生发展并安家立户,老年人因为故土难离、不给儿女添麻烦等原因留在了农村,传统的农村家庭依赖子女来赡养老人的养老模式,已经受到了多重挑战。民以食为天,人生暮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口热腾腾的健康饭食,然而,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特困、独居、孤寡、高龄、失独、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由于诸多原因,常常是煮一餐吃一天,清锅冷灶随便应付了事,常常吃腌萝卜、腌白菜等,这导致饮食不均衡、营养摄入不够,“吃饭难”成了这些农村特殊老年人及其子女乃至社会急难愁盼的问题,亟需解决。
2022年以来,屏南县聚焦特困群体供养和生活兜底保障,瞄准山区农村困难群众和留守老人用餐问题,立足山区县实际,积极探索屏南农村特色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力推行、高质量运营家门口的“长者食堂”项目。“长者食堂的开办,重点解决了农村留守、孤寡、独居、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共建共治共享的孝老助餐服务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将按照‘条件成熟一个、开办一个’的原则,逐步向全县152个村推广。”县民政局局长陆长斌说。
始于精准分析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华夏文明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文化篇章之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个时代都有基于时代需要的养老使命,不久前,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强调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宁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广古田 “互助孝老食堂”经验,实施老年人助餐点建设工作,并要求到2025年底前,实现有需求的村(居)老年人助餐点全覆盖。有政策的加持和优秀经验的借鉴,屏南县作为人口老龄化比较高的山区县,直面养老服务改革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养老、家门前养老的老年助餐服务。
针对每个申请开办长者食堂的农村,屏南县民政局和乡镇到村里进行考察和评估,倾听老人的心声,分析需要就餐老人的人数和年龄身体状况等特点,实地察看选址位置,评估申办人运营长者食堂的理念、规划以及经费来源,比如选址是否交通便利,方便独居、空巢、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出行就餐;分析是否还可以拓展其他功能,与“长者康养”“养生课堂”“政策讲堂”等结合起来;分析运营者的运营能力、社会责任感,是否可以持续健康地运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解决农村老年人“吃饭难、 吃饭贵”等问题。经过精准分析,条件成熟一个,开办一个,逐步向全县推广。
成于全面保障
农村长者食堂怎么建成?如何坚守初心、行稳致远呢?屏南县始终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重点,探索“政府主导、村委会自营、社会组织参与、慈善助办”的方式,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慈善捐赠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的方式,对就餐老人给予一定的用餐补贴。
作为财政并不宽裕的山区县,屏南县委县政府在有限的资金盘中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2020年8月起,屏南县先后投入591万元,相继在代溪镇玉洋村、岭下乡谢坑村、熙岭乡四坪村、双溪镇乾源村、长桥镇柏源村等10个乡镇33个村开办了长者食堂,2022年省、市将老年人助餐点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屏南县政府于2022年出台了《屏南县长者食堂建设运营工作方案》,县财政按每个长者食堂补助不高于8万元标准下达长者食堂开办经费,开办经费全部用于长者食堂建设和厨房设备采购,并根据运营情况每年给予每个长者食堂运营经费补助6万元。为提升食堂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食堂内部管理,降低运营风险,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县财政出资为食堂就餐人员统一购买公众责任险及食品安全责任险,每个食堂每年两项保费合计1500元。
目前我县开办的长者食堂大部分为村委会自营,屏南县民政局同时激发社会活力,发挥慈善力量,凝聚多元主体,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为老公益事业中来。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香港)北京代表处每年为长者食堂就餐老年人捐赠大米近10万斤、食用油1500斤,屏南县慈善总会每年筹集一定的资金或物资帮助每个长者食堂运营。县民政局推动建立更广泛覆盖、可持续运营的长效机制,全面保障长者食堂健康持久地运营。
兴于敢为实干
为推动屏南县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县民政局充分发挥敢想、敢为、实干的精神,一大批农村长者食堂陆续开业运营。截至2023年12月,全县已建成长者食堂31个,其中2022年建成19个,2023年新增12个,每天平均服务老年人数超过 400人;建立长者食堂项目储备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全面推开。
屏南县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精湛的民间技艺,大多散落在农村,可谓是村村有特点。村中留守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乏能人巧匠,他们曾经是劳动的好手,是民间技艺的传承人,也是乡村历史的讲述者,既挖掘这些“宝藏”老人的能量与资源,又结合乡村特点,每个长者食堂运营者“八仙过海”,在经营模式上“百花齐放”。前墘村成立长者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长者食堂+长者康养+长者学堂+长者作坊+长者农场+长者积分”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如开办长者农场、长者作坊,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安排适合的老人参加种植玉米、黄瓜等劳动,收获后,优先将绿色健康的蔬菜供应给长者食堂,其余的对外出售,老人也能获取相应的报酬,长者作坊里老人重拾竹编的技艺,一个个精美的箩筐、笸箩,通过合作社产出经济价值,这样既锻炼了老人的身体,愉悦了心情,又能让老人在取得劳动报酬中获得“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价值感。寿山村、四坪村、漈下村、路下村等部分村引进社会组织(或餐饮企业)运营管理。寿山村长者食堂在重要节日,如中秋、重阳为就餐的老人安排节日活动,每个月安排一天为本月生日的老人举行集体生日宴。村里健全的老人为半失能老人从“长者食堂”微偿带餐,同时也对半失能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跟踪到位。这里成为老年人相互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聚在一起,相互陪伴,扩大生活交际圈,避免了社会功能缺失和社会认知能力下降。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让每个老年人快乐地吃饭、快乐地生活,健康的长寿,从容地有尊严地老去,获得群众的好评是最好的奖杯。长桥镇柏源村长者食堂窗明几净,餐具摆放整齐,88岁的苏诗章正和村里的19位老人围坐桌前,品尝饭菜,闲话家常,现场充满了浓浓的愉快氛围。寿山乡降龙村的韩某激动地说父亲不愿意跟他去福州生活,可是又不会煮饭,没有长者食堂前,常常是走路到寿山乡买馒头包子将就着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绿色健康热乎乎的饭菜,真是解决了他的大难题。岭下乡谢坑村陆某则是去了县城过了饭点还要回到村里就餐,说村里的食堂便宜好吃,打一个电话食堂就可以为他留餐,而且还有一群老伙计可以攀谈。长者食堂不仅开到了老年人的家门口,更开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街坊邻居、熟悉的家乡的味道,乡村小“食”光“饮”出了老味幸福。
乡村长者食堂提供健康、营养、美味的食物,解决了饮食问题;能够让老年人相互慰藉并得到更好的照顾,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促进村居和谐发展、邻里关系融洽。
一个社会幸不幸福,很重要的是老年人幸不幸福,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屏南县牢记嘱托,在长者食堂运营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完善——既要探索可持续运转的养老助餐模式,更要确保养老助餐服务有效供给、真正普惠落地,以长者食堂为支点,推动养老服务更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好养老工作这篇大文章。(作者:周修莲)
(周修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