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融暖城,非遗需保护

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第五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准旗的原生态蜂蜜、达旗的非遗剪纸、杭锦旗的原味葵花子......在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中,非遗手工艺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文创融暖城,非遗需保护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11-17 15: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第五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准旗的原生态蜂蜜、达旗的非遗剪纸、杭锦旗的原味葵花子......在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中,非遗手工艺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文创为非遗赋能。文创是将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结合,以创新驱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非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世代流传下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烙印和智慧结晶。一方面非遗为文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文创为非遗赋能的效果。另一方面,非遗借助文创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带动非遗经济,从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延续。

非遗的传承危机。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巧借网络传播之东风,从“展品”到“产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触网”已成为大趋势,购买非遗好物依然不稀奇。然而,非遗中特殊的文创产品却被商家盗用,侵犯非遗传承人的权利。最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发现南京某公司通过西塘汉服节及网店等渠道销售绒花制品并将其起诉至法院。近年来,类似非遗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属于文化资源和财富,必须传承和保护。

非遗传承需保护。面对“非遗热”,在享受它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需用法律为它保驾护航。《“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和探索,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手段,建立非遗获取和惠益分享保护制度。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江海,为知识产权的再创造提供绵延不绝的源泉,特别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能够从中产生大量的产品和作品,这些都与知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紧密相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中,那些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的内容,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掘和再创造,凡是符合著作权法作品条件的,传承人可以拥有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一样的著作权;符合表演条件的,传承人也可以享有表演者权。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生成的外观设计和商标图形,也可以分别通过专利法和商标法进行保护。

从当下实践看,各地纷纷运用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等多种方式加强非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就开发了共计9类100多款文创产品,版权登记20余件,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强化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对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有借鉴意义,相信在多方合力的帮助下,暖城文创更丰富多彩,非遗传承走得更稳更远。(康巴什区检察院 张梦露)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