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班”的启示:培根铸魂,寓教育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0-16 10: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14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江姐在川大》编剧冉诗媛、川大“江姐班”学生代表张钰、“江姐纪念馆”设计者段禹农,动情讲述了传承江姐精神矢志报国的故事。

培志、明德、铸魂,“江姐班”肩负着四川大学启智润心的重要使命。有着120余年办学历史的川大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全国“双百人物”“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竹筠烈士是川大学子的杰出代表。在今年6月,四川大学2022届“江姐班”毕业生们顺利完成学业。据学校介绍,通过在江姐学习过的专业设立“江姐班”,就是把对红色文化的弘扬践行融入班级日常学习生活,在全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江姐班”是“大思政课”建设下的一处缩影,这一缩影里蕴含着的党史国史,是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生动教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井冈山上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长征途中“半截皮带”的峥嵘岁月,“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毅然回国……这些党史国史故事,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深化认识,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曲高和寡”走向“润物无声”,在学生们心中,这两年思政课的标签发生了可感可见的变化。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思政课办得更大更好?

“大思政”当秉持“大思想”。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青少年正值青春年华,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经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好立德立身立业的赤诚信念,尤为重要。“大思政课”要能把精深的思想、宏大的理论讲得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涵养敢干事愿扛事的情怀,砥砺善任事能办事的志气,收获精神成长。

“大思政”当深耕“大课堂”。凌云之志、强国之梦,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萌生于内心的感化。9月21日,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天宫课堂”第四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欲望。其实,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农家小院,都是实践课堂;先进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都是授课老师;阅读名著、聆听讲座、参观古迹,都是学习方式。“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课上课下都要下功夫,校内校外都要尽责任,要善用“不言之教”和“无字之书”,吸纳全社会共同参与。

“大思政”当融入“大时代”。教育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是“大思政课”的使命。今天,时代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需要中国青年站位脚跟、激浊扬清、昂扬斗志。同时,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发展变化,也需要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思政课”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教授学生的不只是学术知识,更有哲理深度、情感热度;不只是路径选择,更有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不只是立足当下,更有历史智慧、国际视野。

“大思政课”建设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相传与长远发展,不能“打一阵雷”“刮一阵风”,而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希望好的思政教育能在这片红色大地上,撒下更多“希望的种子”,拨动更多“命运的齿轮”。(阎语)

 

【责任编辑:王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