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阳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城西南部,素有兰津古驿、博南古驿、缅桂之乡的美誉。在这个人文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有传统手工制作的一种小吃——小红饼。
新鲜烘烤出炉的小红饼
说起小红饼,据悉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倭寇,不想连夜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做干粮,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后来,这种小饼流入民间,人们对其进行加工改良,在小饼中加入红糖、蜂蜜、饭豆、芝麻等馅料提升风味,不仅成为了杉阳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更成为了过往客商囊中必备的干粮,在博南古道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在加工制作的小红饼
十多年前,王永丽在杉阳镇开了一间食杂店,2009年向永平县烟草专卖局申请办理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起了卷烟和日用百货。随后,永平县烟草专卖局杉阳片区营销员杨发武仔细了解了店里的情况,及时帮助她合理制定销售计划,避免造成库存积压,同时指导调整商品货物陈列,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市场稽查员时常上门给她普法宣传,传递“合法经营,诚信为本”的理念。卷烟零售档位从一开始的十二档提升到了现在的二十一档。经营之余,作为小红饼的传承人,她坚持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这种当地美食,距今已有十九年的光景。小红饼的制作工艺虽说不是很复杂,但真正想要做好也绝非易事。“你别小瞧这一个个小饼,光是和面就要30分钟,需要不断地揉搓。”和好面后,即做成饼坯,在饼坯中放入提前调制好的馅料,然后沾水贴到炉壁上,焙烤前要在小红饼上洒些水,再将装有炭火的直柄铁篮放入炉内,用油纸扇将炭火煽旺来焙烤,烤制的过程大概需要20分钟,直到炉内光饼的表面变成金黄色,香喷喷的小红饼才能新鲜出炉。“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王永丽介绍说。
正在烘烤的小红饼
她家馅料食材和糖度的配比非常考究,是独家秘方,为此受到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青睐。“在每年春节、中秋这些节点,前来订购的市民络绎不绝,基本每天能售出2000余个。全家人都要加班加点的赶制,但还是会供不应求。也正是靠着一家的勤劳努力,小红饼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各种商品销售得很不错,这一年下来年收入有20余万元。王永丽满怀感激的说”。
即将烘烤出炉的小红饼
“大姐,给我来15斤,下午来取哈。”在与王永丽的交流间隙,从大理市驾车回来探亲的张大哥来到店里,预定了15斤小红饼。“这小红饼我从小吃到大,每次回老家来,我都要带一些回去,不仅自己享用,也分给同事邻居,大家都赞不绝口、念念不忘,杉阳小红饼馅多量足,吃在嘴里又松又软,边沿表皮还略带酥脆,既方便携带又耐藏储张大哥说。”对于土生土长的杉阳人来说,小红饼不仅是他们童年的记忆,更是寄托着远走他乡的游子心中那浓浓的一缕乡愁。
完成包装的小红饼产品
为了更好的服务消费者,王永丽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有购买需求的消费者拉入群中,不仅可以提前预定商品,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口味进行“独家定制”。“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控糖、减糖,我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换成木糖醇或者代糖,或者在馅料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她的做法十分有效,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稳定了客源。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王永丽借助自媒体的力量,为推广小红饼非遗文化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她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开通了个人账号,发布制作小红饼的短视频,将传统手工技艺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她通过线上销售,将自己制作的小红饼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多个城市,为自己的店铺增加了收入。
“我坚持做小红饼更多的是为了传承。”我还要把手艺传给下一代,让我们杉阳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王永丽说。(图片由杨思琪 赵正国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