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光旖旎的台山市广海湾之滨,有一片占地超过1万亩的商业用地,其面积正在逐年增长,它就是经国务院批准“特事特办”的全国首例支持香港经济建设的工程项目——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
随着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香港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2004年以后,由于多方面原因,香港地区填海工程受到遏制,用作暂时存放惰性拆建物料的填料库趋于饱和,惰性拆建物料的处置,成为香港政府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1月,国家海洋局批准广东省台山市为全国首个接收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处置试点区(广海湾填海工程),次年7月工程正式启动。之后处置项目得到国家和香港有关部门的肯定,同意由试点转为常态处置,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正式在台山市广海湾“安家落户”,并被广东省政府定为大广海湾经济区的重要起步区。
为更好地服务这一全国首例支持香港经济建设的“填海工程”,台山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国门,不断探索创新口岸管理服务模式,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口岸辖区环境,为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发展对接相关基础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弹指一挥,沧海桑田引巨变
2007年7月,随着第一艘满载惰性拆建物料的货运船舶从香港驶来,全国首例支持香港经济建设的工程项目——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在台山广海湾正式拉开序幕。台山边检站的民警从那时起,就在这尘土飞扬的填海处置区扎下根来,并在此设立了一个固定的执勤点。
跟随边检的执勤车辆进入码头装卸施工区域,机器的轰鸣声顿时充斥在耳边,码头的水泥地面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土,并且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头、泥块。每当运送物料的泥头车驶过,就会带起满天的尘土,这就是起初的填海处置区现场环境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执勤环境相对以前要好很多了,几年前的码头除了堤岸其余地方都是泥土,水泥地面是近些年才铺设的,那时候的环境更恶劣,特别是一到下雨天,码头上的泥浆能没过脚踝,‘晴时一身土、雨时一身泥’就是我们的日常。”在填海处置区扎根十余年的李警官感叹到。
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一项政治任务,支持了香港经济发展,也为台山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储备。十六年来,台山边检站历代民警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风雨无阻地保障着填海处置区高效通关服务。近六千个日日夜夜,该站共为8万多艘次出入境物料运输船、79万余人次的出入境员工提供边检服务,助力填海工程处置惰性物料1.36亿吨,向大海要地1万亩。
经过十六年的辛苦“耕耘”,这里从海洋资源不好利用的浅水区域,变成了一连片的商用土地,成为了引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业园区的理想区域,更成为了“十四五”时期推进江门市大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发展的主战场。
据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介绍,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台山处置区当前正规划建设生物医药、电力装备、无人智能等3大专业产业园及配套的港口码头、物流产业。下步准备启动的工程区域面积约5600亩,可容纳惰性物料约数千万吨,远期将用来建设临港产业、商业居住区,配合各产业园区打造功能齐全的临港经济板块,对接RCEP,抢抓发展新机遇,助力江门市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产业区。
因势而新,竭诚服务获赞誉
来到填海工程所在执勤点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装裱在办公室墙面上的老照片。
该照片拍摄于2008年7月3日,照片中展示的是几名官兵相互搀扶地站在一个悬空的挖掘机抓斗上,挖掘机抓斗和施工码头都布满了泥土。在当时,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作为全国“首例”,在服务模式、口岸管控、港区管理等各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天受潮水影响,船体与堤岸的高度落差巨大导致边检官兵无法登轮。为了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边检官兵结合口岸实际“就地取材”,通过乘坐挖斗的方式进行了登轮。历经十余年,这种登轮方式依然沿用至今。
除此以外,台山边检站十分注重了解口岸社情民意。在填海工程施工前期,由于口岸基础设施简陋、封闭性较差,时有周边群众违规进入港区捡拾物料中的废钢铁,发生与处置现场来往频繁的大型作业车抢运物料等现象。也正因此,口岸也多次发生了群众与口岸船员、作业人员起争执的情况,给口岸管控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该站发现问题后,立即向台山市政府、港湾公司反映情况。经多方协商,最终协定由香港方完全清理物料后再运至台山卸载填埋。同时台山边检站也主动作为,多方协调软硬件支持,争取专项资金对口岸限定区域封闭性建设进行强化,并建立了由边检主导,口岸警务区、保安协助的口岸管理模式,切实有效保障了国门口岸安全和港区作业安全。
虽然在过去的十六年里,港区的问题和冲突依然偶有发生,但边检民警想方设法化解港区矛盾,担任过船舶代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老师,充当过工企矛盾的调解员和救助受伤船员的医护员等等,口岸辖区的船员和工作人员逐渐形成了“有事找边检”的共识。
回顾十六年来的责任与收获,台山边检站先后出台了边防检查工作流程、服务监督办法等多项机制,推出口岸协管、信誉通关、全天候检、网上报检、“零等待”等20余项管理和便利措施,累计收到服务企业、服务对象主动自愿送来的各类锦旗、牌匾和感谢信等达80多份,服务满意率始终保持100%。这些荣誉一直激励着台山边检站历代官兵、民警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为大广海湾发展建设保驾护航。
赓续奋斗,初心不改续荣光
2019年1月1日,这是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全体官兵都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们集体正式换着人民警察制服,以人民警察的崭新面貌,为出入境人员提供通关服务,继续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台山边检站的官兵们也无一例外。虽然换上了警服,但变的是制服,不变的是初心。转隶后的台山边检站继承了原公安边防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续写着移民管理事业崭新篇章。
2022年6月27日,负责运输香港惰性物料的船舶“金海667”由香港返回台山途中,一名船员突发病症,急需送医检查治疗。时值新冠疫情期间,入出境口岸防疫要求尤其严格。台山边检站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启动紧急救助预案,决定采取“先登陆后办手续”的方式,为救治船员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而为了确保船舶到港后船员能够第一时间送医救治,执勤民警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与防护装具,在炎热的太阳下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勤务结束后,执勤民警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手指也被汗水泡得发白。
事后,船舶“金海667”所在代理公司负责人专门来到台山边检站,并送上一面写着“忠诚履职勇担当,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锦旗,为该站民警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式高度点赞。
部队改革转隶以来,台山边检站始终坚持24小时口岸驻点执勤,特别是新冠疫情这三年,该站民警始终战斗在国门第一线、抗疫第一线,从码头巡查到登轮检查,各项勤务工作都如常进行。也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才得以保障填海工程在疫情期间顺利复工复产,往来港澳小型货运船舶在这里川流不息、从未间断,所辖港区实现了“零偷渡、零走私、零外逃”,未发生一起业务执勤事故、群众投诉事件和违法违纪行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起初的乘挖斗登轮到搭建“海上验证台”、实行“单一窗口”网上报检和资料审核;从建立警民联系本到搭建“短信预约”“短信评警”“边检微博”等网上咨询沟通渠道;从开通“绿色通道”到设置“生命救助”“快检快放”“赶潮优检”“雾散启航”等特殊通道;从边检自管到一步步建立完善“口岸协管员”“船舶诚信等级评定”“口岸风险评估”等措施;从执勤民警与服务企业、服务对象互不相识,到在执勤现场设立便民小雨伞、小药箱、休息室、荼水间,在服务中做到一个笑脸、一杯热茶、一声问候……这一次次提升、一条条举措、一点点改变、一幕幕温情,都无不彰显着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务实担当、一心为民的情怀,更有力保障了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工程的顺利发展,对大广海湾的经济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杜长燕)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