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非遗讲故事丨山东曹县:非遗复兴令“朽木可雕”

来源:新华网
2023-07-23 10: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济南7月23日电 题:山东曹县:非遗复兴令“朽木可雕”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王阳

常言朽木难雕。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许多人看不上眼的朽木、软木,经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县木雕匠人的雕琢,却能转化为精致的工艺品。如今,经过融合创新发展,这一传统手艺已转型升级为新型手造产业,产品畅销海内外。

位于曹县孙老家镇的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是曹县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在“入木三分创新中心”展厅,匠人们手工雕刻的佛像、木雕屏风及各类家具雕刻装饰组件琳琅满目。

“曹县木雕既有浮雕的品位,也有立体圆雕的手法。”该公司董事长、曹县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蔡秀芳指着展厅的一块高档根雕说,树根取材于当地盛产的泡桐,原本已近乎腐烂,“泡桐木很松软,如果技艺不够,一刀下去,往往满盘皆输。”

毗邻豫苏皖三省的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林木资源极其丰富,泡桐是最寻常的树种之一。泡桐长速快且不易变形,但质地轻软,也非名贵树种,在国内其他地方多不用于雕刻。

祖祖辈辈的曹县匠人,坚持手工钻研、精进工艺,至明清时,技艺已相当精湛,被称作“有蓬松感的雕刻”。时代变迁中,这门技艺一度蒙尘,在历史大潮中被冷落。

改革开放之后,曹县迎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这一传统手艺复兴带来东风。20世纪90年代,自小继承家传木雕手艺的蔡秀芳,嫁入孙老家镇李庄村,丈夫是木工世家。为了多一份家庭收入,她试着将所学的雕刻技艺与传统木工结合起来。

刚开始,蔡秀芳做了一些小型雕刻,在当地“开先河”的作品意外收获诸多好评。小到方桌、条几,大到衣柜、床具,凡是需要雕刻花鸟鱼虫或人物,人们都来找她做。手工雕刻费时费力,忙不过来的蔡秀芳决定带徒弟,村里的妇女成了学习木雕的主力军。

自此,一度失落的传统技艺门徒不断,李庄村学习木雕技艺的队伍不断壮大。以木为纸、以刀代笔,蔡秀芳及弟子们不仅“唤醒”了传统技艺,也在传承中开启融合创新之路。

“老一辈手艺人大多没出过家门,我们现在有很多机会跟国内同行深入交流,能不断打开视野、互通有无。”为了让木雕艺术效果更佳且能驾驭更多木材品种,蔡秀芳专门学习福建的传统硬木雕刻,以南来的技艺,增加家乡木雕的“厚度”。

复兴的曹县木雕技艺,逐渐获得海内外更多青睐。2000年,精于在桐木上雕琢的曹县木雕“闯”入了将桐木视作珍贵家具木材品种的日本。曹县木雕产业迎来快速发展。至今,曹县已连续多年向欧美国家出口棺木。

当前,曹县木雕技艺“开枝散叶”,蔡秀芳带出的手艺人已有三百多人。曹县木雕从家传手艺发展到李庄村的文化符号,如今已成为菏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以及全县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近年国内消费市场升级,曹县木雕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覆盖了更大国内市场。2022年,云龙木雕公司线上年销售量达到2万余件,线上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