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从黄海之滨到离海最远的地方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2023-06-13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山东日照,一个紧邻大海的滨海城市;新疆喀什,一个深入中国内陆离海最远的地方。它们虽相距近5000公里,一家民营企业,却用十多年不间断的帮扶,谱写了一场大海与荒漠的深情守望……

从单一农用车产业发展到汽车、农业机械、环卫装备和现代农业等多元化综合产业体系,山东五征集团作为当地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从未停止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帮扶。近日,道中华专访了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

▲姜卫东(左二)查看作物长势情况。

戈壁荒滩蜕变绿洲良田

山东五征集团是山东省日照市的一家机械制造民营企业,董事长姜卫东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如果不是关注了2011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我也不会想着把项目带到新疆来。”姜卫东说。

新疆是姜卫东此前从未去过的地方。“好几次想去新疆旅游,却因为工作繁忙而未能成行。”第一次去新疆喀什考察,姜卫东内心激动无比。“旅途中,我放眼望去,随处是茫茫的戈壁滩,覆盖着乱石和沙砾,植被非常稀少。”

据有关资料统计,新疆全域各种戈壁滩的总面积,达到38万平方公里左右,几乎占据幅员面积的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土地,却无法生长作物,真的是令人惋惜。”姜卫东说。

就在那一刻,姜卫东萌生出把生产基地搬到新疆的念头。“我们可以依托公司农业装备优势,在这里开发现代化农业,我相信能够让戈壁变良田!”

最开始,姜卫东与农业科研机构共同研究,决定种植苜蓿、藜麦、枣树等作物,但都无法大规模存活。“后来,我们改种了棉花,虽然长势缓慢,但终归是有一定成效。”

自2011年起,山东五征集团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流转土地2万亩、开垦土地2万亩,配套建设机耕道路、排水灌渠、防风林带、闸门桥涵、机井泵房等基础设施,终将4万亩戈壁荒滩变为绿洲良田。

“开荒的成本太高了,也就是从去年开始,公司才有了一些收益。”姜卫东说。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认为10多年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们在县里推广了20余项新技术,开发了10余种新机械,打造成集种植生产、机械配套、农技推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还被评为‘自治区级农业产业示范园’。”谈起这些成绩,姜卫东满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四月份,集团又与麦盖提县签订了国家级粮棉产业园建设框架协议,产业进边疆又迈出了新步伐。

▲麦盖提县国家级粮棉产业园建设项目签约仪式。

传统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在新疆建厂十多年来,姜卫东几乎每年都会来喀什两三次。让他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针对新疆缺少技能型劳动力的问题开展工作。

姜卫东从日照市和喀什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专家,以企业示范园为实训基地,与当地各族老百姓联合开展农机操作、棉花管理、机械组装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据统计,这些年共培训了1100余人次。

与此同时,集团出资100万元,在麦盖提县开展农业机械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无人驾驶拖拉机、青贮机、采棉机等各类农机操作手。

最有影响力的活动当属在全疆范围内组织举办的“五征杯”中国农机手大赛省际赛,近2000余名农机手参加比赛,并且相当比例的选手通过大赛实现了就业。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传统的务农方式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让当地的传统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这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姜卫东说。

在产业园区,姜卫东还制定了一系列惠及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政策。“我们实行长、短期结合的用工方式,按照个人意愿和岗位需求安排就业,真正实现了‘村在园区中、出门就打工’,让各族群众得到了顾家、挣钱、学技术‘三不误’的实惠。”

目前,产业园区常年务工人员有300余人,季节性用工500余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以及电动车的组装与销售,就业群众平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旧贫困村蝶变新宜居区

麦盖提县的喀克夏勒村位于叶尔羌河扇形冲击区,曾被称为“不长草的地方”。201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

“我们与喀克夏勒村结对,探索了一种村企共建模式,共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新型农村社区。”姜卫东介绍。

在那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五征集团在喀克夏勒村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建设安居富民点,配套社区活动室、卫生中心、文化广场、商铺等基础设施,实现生活区和养殖区的分离,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从过去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到现在干净整洁的砖瓦房;从过去尘土飞扬的村道,到现在通乡达县的交通网络;从以前一到夜晚就静默无声的封闭小村,到现在不断开展热闹非凡的文化活动的现代化新农村,喀克夏勒村的变化让我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了!”姜卫东满怀情感地说。

地面堆贮变为裹包青贮

山东五征集团紧抓国家大力推进“粮改饲”的机遇,与一家日本农机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在国内首创青贮收割机、打捆机、裹包机等高密度专业化青贮机械设备,实现了收获、切碎、打捆、封膜一站式完成,被行业誉为打通“粮改饲”的利器。

“我们先后在甘肃、内蒙、云南等地成立了4家饲草公司,实施订单农业模式,收购当地农户全株玉米及玉米秸秆。”此举大大助力了当地农民增收,提高了饲草利用率。

集团还统筹协调将裹包饲料应急调拨外地养殖户,应对雨雪等极端天气对养殖业的影响,打通了粮食与秸秆直接转化为商品的“最后一公里”。

6月12日,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在京召开“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推进会。会上,一批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其中,山东五征集团与内蒙古玛拉沁艾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建设优质饲草基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姜卫东与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内蒙古玛拉沁艾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云波相识。“他经营的是一家肉牛养殖企业,通过‘嘎查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打通了产业通往嘎查的‘最后一公里’,带领村民趟出了一条致富路。”姜卫东说。

正是这不约而同的“最后一公里”理念,让姜卫东与吴云波一拍即合。

在内蒙古当地政府与工商联的合力推动下,他们筹划在内蒙古开展“粮改饲”项目,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希望可以用科学化的饲料生产技术养殖出高品质的肉牛,真正带动当地各族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民营企业家在边疆大有可为,边疆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黄海之滨,一个日渐壮大的民营企业,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激情与活力注入到边疆民族地区。同时也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五征集团一样,把目光投向祖国辽阔的边疆……

受访者简介:

  姜卫东,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

监制|杨新华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