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链条生态体系填补数字人才缺口

来源:科技日报
2023-04-19 09: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建立全链条生态体系填补数字人才缺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直接影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叠加发展,大量数字化、智能化岗位相继涌现,数字人才、特别是高级别数字人才需求呈指数级增长。3月17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为2500万至3000万,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面对数字人才紧缺局面,建立数字人才全链条生态体系,多措并举提高数字人才存量,提升数字人才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精尖新”数字人才,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系统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从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数字人才的缺口在根本上要靠培养来解决,建议通过多重手段打造系统化、专业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经济需求看齐,逐步缓解数字人才的供求规模失调问题,从人才数量上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数字技术等课程的普及与推广,在硬件设备、师资、课程等方面向数字教育倾斜。二是高等教育阶段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打破学科之间体系分割,鼓励计算机、信息专业和商学、人文、社会学进行交叉融合,将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理工科专业通识教育予以推进。三是加强产教融合,促进数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构建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人才培育方案,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四是搭建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数字人才国际化培养,提升数字人才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能力。

打造立体化数字人才培训机制

数字经济覆盖广泛,数字人才不拘一格,但其安身立命的“本事”都在于数字技能。这些技能涉及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个方向。然而,当前我国数字技能的社会培训和终身教育尚未广泛铺开,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参差不齐。为此,建议从3个方面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打造立体化的数字人才培训机制,形成数字人才的产学研协作培养和社会化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局面,塑造更多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数字人才,从人才质量上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数字技能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理念、基础设施、教师培训、制度设计的多方面联动,数字技能教育改革,推进数字技能人才的定制化、定向化培养。二是举办更多的数字技能普及和培训活动,让这些活动进学校、进胡同、进社区。三是鼓励引导更多职业培训机构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相关培训课程,推动社会人力资源的“数字化”升级。

完善全方位数字人才保障体系

无论是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还是数字化专业人才,只有在其职业身份得到制度化肯定和社会化认可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投入数字经济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对于数字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激励和保障数字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尚不完善。为此,建议从4个方面强化数字人才的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数字人才的融入感和归属感,使其“暖心”、促其“乐业”,解决其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从制度保障层面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数字技能类人才评价,积极开发数字技能类新职业,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构建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二是创建多层次的数字技能资格认证制度,构建数字技能评价标准,探索推动数字领域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有效衔接。三是聚焦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相关单位,落实高层次数字人才政策服务。四是聚焦数字经济重大创新平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事业单位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会同编制部门建立事业编制人才“周转池”,推动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配置。

总之,填补我国的数字人才缺口,需要统筹解决我国数字人才在数量、质量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存问题,着眼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从数字人才培养到数字人才培训再到数字人才激励的全链条生态体系,逐步缓解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