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22 13: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2日电 3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现代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是以国外受众为调研对象、关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数据调研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并实施。项目自 2011 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十一届,形成了十一篇调研报告和十本论著(《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与研究依据,在国内外电影学界和业界引发了持续而广泛的关注。2022 年,团队在历年调研基础之上,启动了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工作。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工作聚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10年,2022年度调研站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拷问哪些业已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在近十年还被海外观众所记得,力图真正将那些在国际上"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中国电影打捞上岸。发布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主持。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发布《报告》,公布了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排名前 50的中国电影榜单,其中既有《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主旋律电影,《地久天长》等艺术电影,也有《英雄》《功夫》等商业电影。既有《万家灯火》等经典影片,也有《棒!少年》《少年的你》《我不是药神》等新作涌现。团队对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排名前50的中国电影进行了类型元素、所属时期、创作主体、影视改编、获奖情况、海外受众反馈等六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较高的中国电影往往具备以下质素与特征:第一,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凝聚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更构建了源于中国惠及世界的价值体系;第二、关注国际流行思潮与世界性议题,如对性别、生态的关注等,不仅关乎中国的社会图景与治理之道,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三、情绪表达凝练克制。调研发现,一些以"甜""虐""燃""爽"等情绪标签标榜的影片,尽管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较好表现,但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表现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热映前后口碑与热度的断崖式下跌;第四、巧妙"借力打力"。这其中既包括内容生产环节对诸如文学、戏剧等各艺术门类的影视改编,也包括对真实人物事件的反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德祥谈到,《报告》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启示我们,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应注意以下问题:不过分调高观众预期阈值以避免招致口碑下行、在实体院线之外积极开辟各类渠道、在中外合拍等过程中拥有更多自主意识与话语权、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进行关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认为,《报告》科学、认真、细致地回答了新时代十年海外观众还记得哪些中国电影这一朴素命题。在衡量影视作品影响力的外部指标中,票房、收视率、点击率等"即时影响力"并不能完全构成对一部作品实际成就的客观评价,其反映的是该作品在面世前后的传播度、认知度、覆盖度、流行度。如果说"即时影响力"反映的是"入耳、 入眼"的过程,那么"长效影响力"反映的则是"入脑、入心、入行"的过程。长效影响力也应当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最终归宿。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