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红马甲”,吃下“定心丸”

来源:新华网
2022-05-05 15: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济南5月5日电题:穿上“红马甲”,吃下“定心丸”

新华社记者陈灏、邵鲁文

“您扫一下二维码,填上个人信息,采样时出示一下就可以了……”“排队请保持距离,不要拥挤……”近日,在山东聊城临清市曹岗社区古楼南街的核酸检测点,43岁的王俊茹身着防护服,耐心引导着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王俊茹是临清市“乡村公益岗”招聘的工作人员。4年前,她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直没找到工作。今年3月,王俊茹报名参加了公益岗的招聘并通过选拔,如今每个月有2000元的岗位补贴。

在临清市,有3000多人像王俊茹一样,穿上印有“乡村公益岗”字样的“红马甲”重新就业,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脱贫人口或零就业家庭成员。这些公益性岗位,既是为他们“救急难”的“及时雨”,也是为家庭收入“托底线”的“定心丸”。

临清市戴湾镇赵官营东村村民马秀忠身患尿毒症,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在村微信群中看到公益岗招聘信息后,他提交了自己的资料。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马秀忠成为河湖管理员,主要负责巡查河段、打捞漂浮物等工作,偶尔也参与村里的卫生打扫等工作。“活不重,我干得来,有这样的工作机会太难得了。”他说,多了这份收入,家里的压力比以前轻了不少。

以公益岗安置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是山东省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新举措之一。

去年12月印发的《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面向城乡困难群体、大龄人员创设120万个左右的城乡公益岗,涵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等范畴。山东各地根据基层工作需要,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岗位,吸纳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山东省东营市牛庄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需要,设置新时代文明管理员、治安联防员、网格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吸纳90多名难以出门务工的低收入人员;临沂市针对当地森林防火任务较重的特点,招收2958名防火巡林公益岗人员;枣庄市峄城区结合生态建设需要,开发出河湖扩绿、乡村添绿、湿地复绿、防火护绿、荒山披绿、山体兴绿和红色生态7类生态公益性岗位……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截至4月上旬,山东全省已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41万个,其中八成岗位投向农村地区。这些岗位在实现吸纳就业、托举民生的同时,也让部分以往农村“想干干不好、愿干干不了”的工作有了着落,对提升基层在环保、防疫、防火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例如,在枣庄峄城区底阁镇,由采矿塌陷地改造而成的渔业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基地面积约有1万亩,河面垃圾和浮萍杂草等漂浮物的清理一直是难题。今年,当地专门开发了生态公益岗,安排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基地水质明显改善。

“公益岗吸纳了更多的人参与乡村基层治理,让农村村容村貌维护、卫生防疫、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等工作有人干、有人管,正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欠账和短板加快补齐。”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衣军强说。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