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都是靠劳动换来的——来自涉疆新闻发布会的声音

来源:新华网
2022-04-08 20: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8日电 题:幸福生活都是靠劳动换来的——来自涉疆新闻发布会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顾煜、周生斌

针对美国国土安全部近日将举行“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公开听证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8日举办涉疆新闻发布会,以视频连线方式邀请专家学者、新疆基层群众讲述亲身经历,正本清源、批驳谬误,进一步揭露美西方涉新疆谎言和谬论。

“新疆始终把尊重劳动者意愿作为制定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确保各族劳动者能够自主自愿、心情舒畅地生产生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徐贵相表示,所谓公开听证会笼络一批根本不了解新疆事实的所谓“证人”,讨论防止中国“强迫劳动”商品进口到美国的措施,试图为打压新疆的图谋披上“法治”外衣、戴上“公正”帽子,掩盖美国以国内法形式实施“长臂管辖”的“黑手”,这充分表明了美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虚伪性和荒谬性。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不断以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为借口,对新疆企业制裁、打压,新疆伊犁卓万服饰制造公司人事主管艾丽达·吐尔阿合买提对此十分愤慨。

“美国诬称我们存在‘强迫劳动’,并出台制裁措施,是极其荒谬的,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根本不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的情况。”艾丽达·吐尔阿合买提说,公司的产品远销海外,320位员工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锡伯族等6个民族,“员工们自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这充分保障了员工权益。”

正是新疆棉花种植的季节,温宿县棉农马木提·达吾提的3000亩棉花地正在播种。“去年我种棉花挣了近300万元,棉花是我们的致富‘花’。”马木提·达吾提说,在机械化种植的帮助下,种植、采收的效率提高了,收入也更高了,“采棉机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几个来回就能收几吨,远比人工采摘来得快。”

新疆南疆地区人口众多、就业岗位较少,转移就业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新疆拜城县的米热古丽·玉山的父母、姐姐都是纺织工人,受家人影响的她大学毕业后通过网络求职成为新疆中泰海虹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一名纺织工人。“现在我一个月工资4200多元,一年的收入比之前家里种地的收入还高。”

同时,在政府帮助下,新疆许多年轻劳动者在经济发达省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工作的第一年,我就攒下了几万块钱,给爸爸妈妈买了新的电动车,给家里买了几只羊。”来自新疆麦盖提县的阿依努尔·艾买尔2020年通过村里应聘到湖北省武汉市一家电子厂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她从一名初学者成长为技术能手,同村百余位年轻人在她的影响下也走出家乡,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幸福生活都是靠劳动换来的,不是靠天上掉馅饼等来的。”徐贵相说,长期以来,新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族群众劳动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使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我们奉劝美国一些政客,不要关起门来、闭着眼睛、捂着耳朵搞那些所谓的‘听证会’,如果要听证,就听听新疆2500多万各族群众怎么说,看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怎么样,不要再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了。”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