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丨一场裹着冰雪赛事外衣的大型科技展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2-11 14: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2月11日电(记者 孙晓晨)目前正在火热进行的北京冬奥会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的飒爽英姿,更是让中国的高科技传遍了世界各地。北京冬奥会的黑科技可谓无处不在,细致到了衣食住行每一个角落。

在冬奥村和各个竞赛场馆的安检以及防疫站点,具备自动识别证件信息和自动测温的装置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便利和迅速的服务保障。虽然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在进场时大多“全副武装”,头戴帽子、口罩甚至护具,有时只露出双眼,但现场设备只用1秒钟,就能将他们的照片和身份信息识别并展示在显示器上,让运动员们不由得惊叹:“天呐,它是怎么做到的?”

冬奥场馆的智慧餐厅,也让很多见多识广的外国记者赞叹不已,上千平米的大食堂,竟然基本没有厨师,点餐后从下单、炒菜、上菜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完成。厨房全透明,菜品多种多样,不论是中式的炒菜、米饭、饺子、面条还是西式的汉堡、意大利面,想吃什么随便点,现点现做,一会儿的功夫,机器人就把饭菜做好,直接把餐送到桌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零接触,防疫工作做到了极致。外国记者也顾不上美食了,拿起相机抢着拍照,第一时间发布媒体,让全世界感受一下中国科技。让外国记者拍手称赞的远不止这些,那些支撑冬奥高效运行的硬核科技才让他们真正折服。

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都是用高铁连接。冬奥高铁时速高达350公里,车厢内实现5G网络全覆盖,即使高铁以最高时速运行,5G网络信号依然稳定,一边坐车一边看比赛,完全不会卡顿。高铁高速状态下信号稳定的世界难题,被中国轻松解决了。通过5G技术,中国高铁还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

冬奥会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冰和雪。举办冬奥会这种世界级的盛会,只靠天然冰雪显然不行,尤其是在北京周边地区相对干燥的气候环境下。但是天然降雪受气候影响大,干湿度和硬度都不能直接符合冬奥会雪道铺设的技术要求。要保证滑雪项目的顺利公平进行,高质量且稳定的雪场必不可少。通过最现代的人工造雪技术和设备,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全部雪上项目赛道由性状可控的人造雪铺设。这种雪的成分和天然雪完全一样,最重要的是它比天然雪更加稳定,干湿度和用量都可进行智能化控制,用水量和制造成本相对都较低,并且无毒无害,人可以尽情的和它亲密接触,雪融水可以在赛后进行无害回收再利用。

中国的二氧化碳快速造冰技术更是本届冬奥会场馆设施方面的亮点。新建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有亚洲最大的12000平米冰面,通过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技术实现了赛道制冰的零碳排放,中国的制冰方案无论是综合能效还是冰面温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给运动员带来了软硬度均匀稳定的优质冰面,开赛以来速度滑冰项目上多个奥运纪录的刷新,也证明了“冰丝带”冰面的质量。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震撼视觉效果,也是各种科技手段应用的结果。最为全场演出的经典瞬间,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的效果令人惊叹:不会真是现场雕刻的吧?事实上,整个封冻五环的冰砖是个巨大的LED异形屏,长达20米,重3吨,可以说是科技感与美感的完美结合。8K屏倾斜而下的瀑布流水,让人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跟随演员的脚步变幻的“流沙”,也是由AI动作捕捉实时实现的灯光特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留下了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数字科技与中国美学辉映,构成了这场简约、唯美而又极具未来感的盛会。

以科技为媒,冬奥开幕式呈现了一场炫丽多彩的美学盛宴,不得不佩服张艺谋导演的艺术才华。但是对于前方记者来说,要精准捕捉如此瞬息变化的色彩并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却绝非易事,以往都需要大量专业笨重的设备,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随着个人移动通讯设备的最新发展和社交媒体内容需求的增加,记录冬奥会精彩瞬间的媒体都化身全能记者,拍照、摄像、录音等缺一不可。好在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前方记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拍照、录像、录音、编辑、发布等一些列工作。这次在冬奥报道一线试用的真我GT2 Pro手机凭借优秀的拍照和摄录功能,成为诸多媒体报道冬奥的利器。在万众瞩目的开幕式现场,炫酷的灯光变化对拍照要求很高,真我GT2 Pro采用的索尼IMX766超大底传感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动态范围,拍摄出的画面能拥有更好的色彩表现,开幕式现场的烟花与灯光交织的绚烂色彩都能完美展现。全场景暗光影像系统的配备,保障了夜晚也能拍出清晰炫丽的照片。极速对焦功能配合OIS + EIS 双防抖技术,轻松锁定高速动态画面,有助于在现场捕捉速度滑冰和高山滑雪等项目的精彩瞬间。全新自研的 ProLight 超感光技术,带来超强降噪能力,即使开幕式现场暗光拍摄,也能保证高光和暗部均衡的细节表现。此外全球首发的鱼眼模式,可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在社交媒体及时发布好玩有趣的影像内容非常有帮助。

北京冬奥会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实力和风范,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及整个赛事筹备运行中,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技术等各种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大规模地应用。这场全球瞩目的奥运盛会,正携其背后的科技力量,“一起向未来”。

(孙晓晨)

【责任编辑:孙晓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