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煤炭坝变“废”为宝,“工业+旅游”造就创意煤城

绞车房、矿井架、老烟囱以及不同时期采煤工具、机械设备,成了反映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让参观者恍若隔世……  11月28日,位于长沙宁乡市煤炭坝竹山塘的影视文旅基地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宁乡煤炭坝变“废”为宝,“工业+旅游”造就创意煤城

来源: 三湘都市报
2021-11-30 11: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王智芳 视频 刘品贝

绞车房、矿井架、老烟囱以及不同时期采煤工具、机械设备,成了反映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让参观者恍若隔世……

11月28日,位于长沙宁乡市煤炭坝竹山塘的影视文旅基地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水口山礦局”的大门口,一群身穿极具年代特色服装的人正在忙碌着,警戒线外吸引了众多驻足观看的人群。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炭坝镇的煤炭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转型升级后变成了“红色影城”。

  荒废矿区变身红色影视基地

“来来来,我们再走一遍啊,3、2、1,开始!”拍摄现场人声鼎沸,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工作人员不时的拿着话筒喊话。话音刚落,十来个穿着粗布衣衫的男子开始情绪高涨的往“水口山礦局”大门口靠近。

拍摄结束,人群退下。“开始准备”的话音再次传来,很快,一群穿着黑色警察制服的人跑了过来……这里正在拍摄由湖南省总工会、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日报文旅集团及湖南银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八百矿工上井冈》。

“影片反映百年前湖南水口工人大罢工和武装起义,处于水深火热的水口山矿工为争取工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发动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制片人邓泽辉介绍,影片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故事化呈现,唤醒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展现工人阶级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开拓进取的创新底色和昂扬向上的奋斗成色。

“之所以选择在这儿,一来是这里有着数百年的煤炭开采史,和影片正好吻合。二来,当地政府和人民不等不靠,主动走上转型之路的精神也是很好的传承。”邓泽辉说。

这座数百年的矿区,曾经的“黑金”时代变成《共产党人刘少奇》、《何叔衡》、《英雄若兰》、《秋收起义》等众多红色影视作品的生产地,各地学生们研学的“网红打卡地”。

  从“地下经济”向“地上经济”转型

宁乡煤炭坝煤矿是湖南省开采历史最悠久的一家煤矿,而它所在的煤炭坝镇曾经是宁乡的煤都,百年采煤文化是几代人心中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炭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何保留,再利用,需要产业升级。于是,创意煤城,应运而生。当地政府引进旅游集团和传媒公司,依托煤炭坝数百年矿区地域特色,在保护和传承的理念上,打造出不同年代的主题场景。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竹山塘,竹山塘煤矿占地85亩,曾经是宁乡市煤炭坝镇的核心矿场之一,承载着煤炭坝镇黑金年代的百年辉煌。”煤炭坝镇镇长冯亮介绍,为了留存这份历史记忆,煤炭坝遗址博物馆收藏了数百件反应煤炭坝镇采煤历史的老物件和大型采煤机器,可以说是百年煤炭坝黑金历史的缩影。

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扬和传承红色精神,延续不畏艰辛的矿工情怀,通过改造让煤炭坝遗址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打造集党建、团建、集工业研学、红色影视、科创文创、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煤矿文化”主题工业遗址公园,不仅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煤炭坝镇变废为宝,把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利用工矿遗址拍摄红色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利用工业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长沙周边堪称首例,形成了多业态、多形式、多维度的全新城市周边游的旅游模式,这样的创新也标志着百年煤城凤凰涅槃的转型。

记者乘车经过玉煤大道,成片的蓝色厂房和企业招牌掩映在树木青翠之中,随处可见工人们生产、包装、发货的忙碌身影。

“我们现在从‘煤都'变成了'‘门都',现在引进的门业企业多达105家,总产值近100亿,不仅盘活了经济,也解决了工人们就业问题。”冯亮说,煤炭坝将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门业产业集群和中高端门业制造基地。

煤炭坝的故事很多。不管是黑金时代还是红影煤城,可以看到煤城人搏击风浪、逆势而上的信心与决心,这座煤城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应对着风起云涌市场变化。

[责编:吴岱霞]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