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用生命诠释忠诚——追记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

来源:新华网
2021-11-18 22: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福州11月18日电 题:用生命诠释忠诚——追记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

新华社记者屈婷、郑良、吴晶、王成

他是一名老公安,从警37年,一心为民,护一方平安,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他常说:“加入公安队伍,就时刻准备着,为党为人民牺牲一切。”

他是一名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心存敬畏。他常说:“只有个人的干净,才有做人的底气、干事的硬气、从警的正气。”

9月25日,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一级巡视员潘东升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疾病,牺牲在工作一线。许多民警、群众自发悼念、缅怀他:“潘局用生命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政法干部树立了榜样。”

他是敢打敢拼的“硬汉局长”

生命最后的几天,潘东升忙得“像陀螺一样”:疫情防控、会议安保、慰问一线民警和防疫点医护人员……

9月24日晚,刚结束一项安保任务,潘东升跟妻子微信视频通话。和往常一样,因为工作电话不断“加塞”,几句家常话回拨了多次才说完。

9月25日早上9时许,一向守时的潘局少见地“缺席”了……虽经全力抢救,那颗心脏再也没能跳动起来。

“潘局太累了……”大家难以接受这个噩耗。

他的办公室,桌上还堆满了待办的文件,只是藤椅空荡荡的,再也不见那个人,大步流星、推门而入。

“好像他只是离开一小会儿,马上就会回来,继续指挥我们战斗……”福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施玉安说,“只要老潘在,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2018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福州市公安局创新启用的“智慧安保”系统大显身手。从太阳光线直射影响人脸识别通过率,到外国人脸部结构差异影响辨识准确度,再到参观人数最高峰时的安保预案,潘东升都曾严格把关、反复推敲。

最终,峰会上的立体“云防”实现了10万人最高流量的安全通行,参会的全球技术专家不约而同地对潘东升竖起大拇指。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金砖峰会“三合一”会议……1700余场各类活动安保任务顺利完成的背后,是潘东升参与推动的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发挥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潘东升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软件专业。当年,国家信息化产业正处于起步腾飞阶段,他的专业成绩全班第一,不少同学劝他下海经商,老师也劝他出国深造,但他毅然选择了人民公安事业。

“是党培养了我,人民警察是为群众做事、保护一方平安的崇高职业,我想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正是抱着这个信念,他勇往直前——

为了让大数据真正为民所用,他敢立,更敢破。

他是“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19名成员中唯一的公安代表。警务信息有“堵点”,他坚信“数据用不坏”,打破部门和层级壁垒,推动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公安大数据中心;

疫情溯源有壁垒,他主抓的“超算”疫情数据模型,20分钟可分析处理数万条流动人员数据,助力福州市在全省首批实现现有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

扫黑除恶有障碍,他毫无惧色坐镇指挥,“有压力都是我的压力,你们只管放手干!”

在同事眼里,这位“专家型”领导雷厉风行、敢打敢拼。只有亲近的人才知道,已被切掉半个成人拳头大小肺部的他,常常会胸闷难忍……

“他十几年没有休过假了,儿子结婚的当天下午还去开会。他总对我说‘谢谢’‘对不起’,我很后悔没有更好一点照顾他……”妻子袁秋榕哽咽着难以言语。

“加入公安队伍,就是时刻准备着,为党为人民牺牲生命。”潘东升用生命践行了这句滚烫的誓言。

他是心系百姓的好局长

潘东升走了,很多没有和他见过面的百姓,却把这个名字记在心里。

2015年的一个夏日,三明市市民邹满生因为骑摩托车没戴安全头盔被执勤民警拦下。让他惊讶的是,民警不但没有记分罚钱,反倒送给他一顶安全头盔。

“处罚不是目的,一定要引导群众把安全头盔戴上去。”潘东升说。

时任三明市公安局长的潘东升推行的这种安全教育,不经意间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把公安干警的良好形象印入了群众心底。

“不管大事小情,只要有利于群众,他都要做。”这是福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陈明俤对潘东升的评价。

2016年,潘东升履新福州后,发现城区交通拥堵严重,很多道路的信号灯还靠民警在现场按,路况靠电台报。多次实地调研后,他牵头在全省率先推出智能交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信号灯精准配时、智慧排堵。

面对百姓的诉求,他有春风之暖,亦有雷霆之举。

福州聚集着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各领域的风险也在隐蔽角落里丛生。特别是少数黑恶势力社会关系极为复杂,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

“如果这类毒瘤不切除,群众会对福州市公安局扫黑的决心和力度产生怀疑!”潘东升直接指挥、缜密部署,经过一年多秘密侦查、固定证据,终于将一个十分棘手的涉黑组织连根拔起。

小到一顶安全头盔、一盏信号灯,大到惊天大要案,面对阻力和压力,潘东升声声叮嘱:“你们要牢牢记住‘人民警察’前的‘人民’二字”。

对于事关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案件,潘东升要求快侦快破,“打防”结合——

在他的带领下,福州市公安局在全国省会城市首开先河,创建24小时实战研判、“情指勤舆督”一体化的合成作战体系;全面“升级”科技化信息收集触角,实施“智慧天眼”工程,打造环福州治安防控圈。

对于群众的“急难愁盼”,潘东升始终记挂在心——

在福州的派出所,有“办不成事”的受理窗口,还有线上的“清零窗口”。顾名思义,这些“刀刃向内”的改革,都是为了杜绝对群众简单说“不”的不作为、不担当。

把侨胞办理证照、货运汽车备案等群众办事项目搬到“云上”;把行政审批的网上流转时限不断压缩……潘东升推出的创新举措无不彰显着为民理念:“什么叫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就是把 ‘不能办’变成‘怎么办’,把 ‘不好办’变为 ‘想办法办’。”

2021年初,有群众提出“抓拍多、罚单多,停车难”,潘东升立即牵头调研,几个月后会同相关部门增设9600个停车泊位,出台允许老旧小区、学校、公厕周边有序停车等人性化举措。

命案破案率创新高、“两抢”案件发案数连降至最低、累计打掉200多个各类涉黑涉恶组织和犯罪团伙、治安状况满意度跻身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一张张令人信服的成绩单,见证着公安干警为百姓守护“平安福州”的努力。

他是干净担当的“父兄”

“一起再向潘局敬个礼吧!”送别潘东升的那一天,民警们在他的遗像前整齐肃立。

往事幕幕,浮上心头。

4年前的夏天,潘东升看到交警林州明顶着高温执勤,特意让他休息,稍后又送来两大桶凉茶。

“我给潘局剥了一碗来自平潭的花生,希望他吃好家乡味,再走好!”得知潘局长去世的消息,林州明泣不成声。

“潘局更像是我们的兄长。还想着等他退休以后,好好和他一起吃餐便饭,他总不会再拒绝吧……”福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潘臻颖红了眼圈。

潘臻颖曾任福州市罗源县公安局局长,她说:“潘局从不怕担责任,工作中遇到重要情况,总会给我非常明确的指示,他常说,‘放手去干,天塌不下来’。”

潘东升常告诫民警权力要为民所用,“摘下警徽,我们也是老百姓”。

潘东升留下的遗物很简单:一个用了13年的尼龙公文包,鼓囊囊地塞满一叠待办件。随身携带使用了30多年的钱包里,常年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一家三口的合影。工作之余,他时常拿出来瞧瞧。

风清气正地来,干干净净地走。

“除非有特别重大任务,工作再晚,他都会回家吃饭。”袁秋榕忘不了,上班时,他常会仰头看看阳台,跟她告别;她也会站在那里,等他下班回来……

妻子长年待业在家,潘东升从未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谋过任何利益。

潘局长是“硬骨头”,但又是“软心肠”。

2014年,来到三明市地处偏远的岩前派出所调研,眼前的景象让潘东升伫立良久:不足10平方米的老平房宿舍里,仅有一桌一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挤在桌面上,冬天没有热水洗澡,食堂也没办法开办伙食。

“一定要给民警一个温暖的家!”很快,“暖警工程”“团圆计划”陆续推开,基层派出所民警住得好、吃得好,外地无房民警也住进设施齐全的“周转房”。

到了福州,他又在总结三明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解决民警夫妻两地分居的“积分制”,目前已帮助68名民警调动工作。

从入职培训到职级晋升,从提高待遇到医疗保险……潘东升虽然走了,但他爱警惠警的一腔热忱,为民执法的一腔抱负,都留在了一线民警心中。

福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民警姜迎新忘不了,2018年的春天,自己和一百多名新警参加授衔仪式,他们一个个走向潘东升,他就那样笔直挺立,敬礼、授衔,面带微笑,如师亦友。

“您未竟的事业终将被我们扛起。”姜迎新在纪念文章里这样写道,“如同诗里说的那样——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