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送袁老一程!袁隆平院士灵骨在长沙安葬

今天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9月28日,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 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作为中稻种植的超高产收成,平均亩产为1085.99公斤。

今天,再送袁老一程!袁隆平院士灵骨在长沙安葬

2021-11-15 14: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天,再送袁老一程!袁隆平院士灵骨在长沙安葬

[作者:周阳乐,张劲夫,辜鹏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15 09:29:24

  (2019年4月30日,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5日讯(记者 周阳乐 摄影记者 张劲夫 辜鹏博)追忆千里稻香,致敬不朽丰碑。今天上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在悲伤和思念中,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前来送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

(1990年10月27日,湖南农科院,袁隆平在水稻田调查。湖南日报记者 谷一均 摄)

《我和我的祖国》《红梅赞》悠扬的乐曲萦绕在仪式厅上空,那是袁老最爱的歌曲。追思仪式上,前来送别他最后一程的人们,一起回顾了他守望稻田的一生,一起感受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他生前的同事、学生来了,向他道谢;在农科事业上赓续奋斗的“接班人”们来了,向他道喜;亲朋好友们来了,向他道爱……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为了实现“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宏大愿望,他又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向水稻要高产。

今年5月22日,这位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1岁。但他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赓续向前,捷讯频传。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 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作为中稻种植的超高产收成,平均亩产为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稻“三优1号”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得到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新纪录——双季稻周年亩产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双季稻测产结果为1586.86公斤,也实现了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创造了当地双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此外,耐盐碱水稻在广东江门淡咸水地种植,达到亩产501.2公斤/亩;今年还选育出了多个镉低积累水稻新材料,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追思仪式后,恭送袁老灵骨。人们自发排成两行,跟在队伍两侧。不少人手捧鲜花,眼睛里噙满泪水,默默地陪着袁老走完他人生篇章中的最后一公里。

传奇始于大地,论文写在大地,更多的丰收将回馈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凉梦”,我们一定会让它成为现实。

》》》相关链接

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 许达哲看望袁隆平同志家属 并转达亲切问候

“杂交水稻之父”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

  扫码识别二维码,点烛缅怀

  [责编:张璐]

(周阳乐)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