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来论:为“睡”所困?不要让好好睡觉变成“奢侈品”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1-11-10 13: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身体觉得很累,大脑还非常兴奋,躺在床上,脑子里走马灯一样放电影。”“越想睡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着急。”“似乎睡着了,但脑子里好像还有一根弦提着,一点儿动静就醒了,有时候半夜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

晚上睡不着、睡不好,白天醒不了、爱犯困……睡眠本来是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却在当今时代成了许多人面临的“障碍”和困扰。

睡眠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轻则使人白天精神不振,影响工作和学习;重则会诱发精神抑郁,导致恶性循环;长期失眠还会加速细胞衰老,对身体机能造成过度损耗。

失眠人群有多少?数据令人咋舌。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网络上,拥有数万成员的“失眠小组”寻求“抱团慰藉”。每至深夜,“还有谁没睡”的询问帖,只为寻找为“睡”所困的同盟。这样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唏嘘。

谈及“自救”,一些失眠者试图通过购买香薰、睡眠喷雾等“助眠产品”改善睡眠,效果却未必乐观。还有人服用安眠药物,但身心对药物的依赖往往会呈现“边界递减效应”。不少失眠者难抑发问:好好睡觉为什么变成了“奢侈品”?

“睡眠障碍是结果,也是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问题的真相。或者说,睡不着常常是由日积月累造成的,人为晚睡、生物钟逐渐紊乱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睡眠时间越来越晚,职场竞争激励,工作压力大,不少人不得不熬夜加班,精神紧张催生情绪焦虑。由此导致,该睡觉的时候不能睡,睡下了仍然“胡思乱想”,睡眠质量可想而知。加之白天忙于工作和学习,很多人只有在晚间娱乐放松,进而主动推迟睡眠时间。简言之,一些人试图通过晚睡来“补偿”白天时间不自主、不能玩的“缺憾”。问题是,舍不得时间睡觉,将“晚间自由”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牺牲睡眠迟早要付出代价。

专业医师指出,目前没有任何临床证据证明,过去欠下的“睡眠债”可以通过事后长时间的睡眠来弥补。这也是许多上班族周末“补觉”却未必能“解乏”的原因。而且,一旦形成经常性失眠,紊乱的生物钟可不会以周末休息为转移。有睡觉的时间却睡不着、睡不好,只有失眠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这种痛苦。

事实上,睡眠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从2022年起到2030年要达到7-8小时”,还是备受关注的“双减”对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的良苦用心,都旨在从导向和机制上保障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关注睡眠要从社会层面着眼,从敦促客观因素改善入手,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睡眠健康置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

“自律才能自由”也适用于避免睡眠障碍。“早上起床困难时都下决心晚上一定早睡觉,可到了晚上,玩手机、刷影视剧又忘了白天困乏的痛苦”,牺牲睡眠换来的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身体逐渐出现不良反应的被迫性代偿。睡眠终归是个人的事,睡眠健康需要个人更加合理地支配时间,努力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的解压方式多种多样,不要在临睡前“放飞自我”。必要的时候,不妨寻求医生的科学干预。

热爱美好的世界,渴望清醒地探索它,离不开充足的睡眠作为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懂得自我平衡与调节,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有梦幻,梦中有世界。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