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凝眸 真情记录(创作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11-02 0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作为一个服务“三农”的主流媒体,《农民日报》因农而生、缘农而兴,书写脱贫攻坚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份政治担当,也是我们心里绕不过的情结、放不下的情怀。见证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为未来史稿留下一份接地气、有烟火气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策划《特困片区脱贫记》一书的初衷。

为此,我们集合30余名记者,组成14个采访小分队,深入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把视野投向各个片区的历史和现实,以普通农民生活变迁为主线,以片区历史、地理、文化为背景,聚焦片区脱贫攻坚的奋进征程、拼搏过程和情感历程,力图折射整个脱贫攻坚的奋斗史、心灵史。系列报道共14篇,运用报告文学写作手法,将新闻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全景再现特困地区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深情书写人民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坚实步伐。

着眼历史进程,写出新面貌。我们希望能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待脱贫攻坚,既看到这一跃千年的壮阔变迁,看到这一奋斗历程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刻内涵,也看到不同地区与各种贫困作斗争的非凡历程。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不仅数次到14个片区蹲点采访、深度体验,而且做了大量案头工作,立足当下感受和回望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一线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并努力呈现每个地方从贫困到脱贫的历史性变化。书中《大别山区篇:再跃大别山》一文,用回望的姿态,用“再跃”的笔触,向“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红色大别山致敬,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所带来的大转折致敬,写出了大别山精神在脱贫攻坚中迸发出的新力量,也写出了大别山区从千里跃进到脱贫攻坚这段历史中,从山穷水困到山水如画的“别”样变化。这体现出“见证”的意义。

巧用典型塑造,写出新色彩。千千万万扶贫干部和亿万农民奋斗在一线,如何写好他们的实践经历,如何将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凸显出来?只有通过更为艺术化、情感化的呈现,实现从捕捉、记录到淬炼、提取的升华。在这一点上,塑造典型是重要手段。14篇报告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让一个个情景和形象在读者眼前生动树立起来。“白天,姑娘们揣着高粱馍馍和盐巴干活,到了吃饭的点儿,大家面对面围成一个圈,用衣服裹住脑袋和饭碗,扒拉进嘴里的,是半碗饭来半碗沙。”《吕梁山区篇:跨过一道道梁》这个典型场景就写出了女民兵46年来与“地拥黄沙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斗争的决心。这14篇报告文学还善用细节点石成金的作用,使作品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在场感。

凸显人的价值,写出大情怀。正如《六盘山区篇:山海逐梦记》一文中所说:“当我们的镜头更多地聚焦这片土地的时候,‘人的价值’凸显了出来。他们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一个移民干部,一个下派书记,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一个执着懵懂的青年……”在脱贫进程中,每一个贫困群众都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颗关注脱贫攻坚的心都是一簇带来希望的星星之火,在这里能看到“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能看到“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责任担当,能看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守望相助。30年前,在不少国外专家眼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人类发展的“绝地”和“禁区”,这里岩石裸露甚至寸草不生。看完《滇桂黔石漠化区篇:开在石头上的花》一文,我们或许记不起里面某个人物的名字,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向石头开战的精神却会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他们从“熬”到“凿”“试”,再到“变”,炸石造田、凿山修路、恢复生态,用勤劳与智慧让寂寥的石山变得生动多彩。正是这些人,成为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有力支撑和生动体现。

对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斗争的书写,不仅需要历史经纬,需要宏观视野,也需要深情凝眸,需要真情记录。如今,14篇报告文学结集为一部饱含感情的《特困片区脱贫记》呈现在读者面前。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希望我们撷取的浪花,能呈现时代河流的壮阔;希望我们书写的历史,能让人读懂脱贫攻坚精神的可贵。当你某一天徜徉在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乡村时,不妨读一读这本《特困片区脱贫记》,走近脱贫攻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特困片区脱贫记》:何兰生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2日 20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