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前夕,两国智库专家进行了一场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30 22: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6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日报社,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承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共同发展与现代化”研讨会暨“俄欧亚研究”系列智库报告发布式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十余位智库专家学者通过现场或视频连线方式在研讨会上发言,围绕中俄关系、欧亚局势,以及两国各自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摄影:王壮飞 / 中国日报

叶莲娜·鲍里索夫娜·列恩丘克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世界治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矛盾日益突出,安全问题愈发尖锐。国与国之间必须就新的发展模式交换意见,构建灵活的国家调控机制。国家需要高新技术来提升竞争力。制订经济规划有利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在这方面拥有宝贵经验。俄中两国需要在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发展难题。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在完成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正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遵循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同时遵循了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在奉献智慧的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国家以殖民掠夺、盘剥人民而实现的现代化。

亚历山大·德米特里维奇·涅基别洛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俄罗斯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衡量。而通货膨胀问题会引发更多的外币流入,引发卢布贬值,甚至会同时导致现有支出和资产的贬值。俄罗斯尝试建立经济缓冲区,使得国家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经济波动。进口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制约着俄罗斯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惯性使得整个世界在经济危机结束后依然陷入某种滞涨状态,应该如何真正地走出这个状态需要各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国际市场方面,俄罗斯已经找到了非常可靠的合作伙伴,与中国合作是大势所趋。

图片来源:中新社

张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我们未来要建成的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概念,也是社会形态的概念。要共同富裕,首先应强调的是富裕,而不是均等化。我们提倡的是在社会活力提高过程中的富裕,要使收入不断增长。在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主要还是对于低收入群体的支撑。未来中国社会将会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差距将不断缩小。为实现这一愿景,少不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的支撑。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社会结构、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颠覆性创新将是未来关注的重点,科技将成为推进现代化的主要变量。

维克托·梅罗维奇·博尔特洛维奇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改革需要政府和立法机关长期关注和支持,需要多个领域共同协作。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为俄罗斯树立了榜样,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俄罗斯借鉴。经济改革没有完全明确的标准答案,俄中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变化过程中综合考虑文化、投资、科技等多种因素的潜在影响,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

裴长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原所长

有些人认为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就可以解释中国对外开放,但我们已经逐步的构建出自己的经济理论,即“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这个理论来源于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它主要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渐进式的贸易自由化道路等涵盖中国经济发展诸多维度的要素。这种理论强调多元平衡,突破了西方经济学运用价格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范式。

图片来源:新华社

阿列克谢·弗拉基米洛维奇·库兹涅佐夫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实现有效对接和互补。从大欧亚合作伙伴关系的角度来看,俄中两国有效抵御了新冠肺炎疫情,但在针对第三世界的市场互动方面还不够充分。在俄中两国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两国应相互扶持,加深理解,实现共同发展。

刘显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协商、调研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人民政协的提案对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中国的治理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

鲍里斯·阿罗诺维奇·赫菲茨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后苏联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设欧亚经济联盟的准备并不充足,所以成立俄中自贸区的过程比较漫长。俄中需要用务实的眼光看待路线图的制定问题,两国的合作要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不应仅仅着眼于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对接,还要考虑具体项目的对接问题。

图片来源:东方IC

高际香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新时代,深化双边科技创新合作尤为重要。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科技产出占比偏低、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而俄罗斯在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上,与世界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俄双方应该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出双引擎驱动的整合式创新之路,完善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拓展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路径。未来,中俄一方面要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另一方面要认清技术的局限性,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议题和挑战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格罗弗宁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

当今世界存在诸多考验,俄中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世界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涉及到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方向已经明确,双方可以在科技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希望俄中两国合作进一步深化,俄罗斯科学院将持续关注和推动两国合作。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