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部发展的“绿色密码”

来源:人民网    2021-06-25 10:15
来源: 人民网
2021-06-25 10: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是6月22日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拍摄的华新燃气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处钻井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这是6月22日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拍摄的华新燃气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处钻井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6月22日,华新燃气山西煤层气(煤系气)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的一处排采现场进行井口维护。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6月22日,华新燃气山西煤层气(煤系气)勘查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的一处排采现场进行井口维护。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6月22日,华新燃气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乡勘探开发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在为气罐车加气。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6月22日,华新燃气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乡勘探开发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在为气罐车加气。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6月22日,华新燃气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乡勘探开发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在一处排采现场进行井口维护。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6月22日,华新燃气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乡勘探开发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在一处排采现场进行井口维护。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探寻中部发展的“绿色密码”【5】【查看原图】

工作人员在江西鄱阳湖换流站巡检(6月18日摄)。6月21日,四川雅中到江西鄱阳湖±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电力保障能力。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工作人员在江西鄱阳湖换流站巡检(6月18日摄)。6月21日,四川雅中到江西鄱阳湖±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电力保障能力。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这是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的鄱阳湖换流站(6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6月21日,四川雅中到江西鄱阳湖±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电力保障能力。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这是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的鄱阳湖换流站(6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6月21日,四川雅中到江西鄱阳湖±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的电力保障能力。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工控·陌上园智慧农业综合体的智能玻璃大棚内,工人在清理无土栽培蔬菜的枯叶(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工控·陌上园智慧农业综合体的智能玻璃大棚内,工人在清理无土栽培蔬菜的枯叶(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游客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九龙溪田园综合体的民宿村休闲观光(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九龙溪田园综合体的民宿村休闲观光(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游客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九龙溪田园综合体观光(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九龙溪田园综合体观光(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的南昌大田农社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工人在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料(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的南昌大田农社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工人在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料(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这是2020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的湘江欢乐城。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原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坑,历经6年建设,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滑雪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这是2020年7月11日无人机拍摄的湘江欢乐城。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原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坑,历经6年建设,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滑雪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这是2020年7月11日拍摄的湘江欢乐城欢乐雪域内景。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原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坑,历经6年建设,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滑雪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这是2020年7月11日拍摄的湘江欢乐城欢乐雪域内景。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原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坑,历经6年建设,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滑雪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游客(右)在湘江欢乐城内学习滑雪(2020年7月11日摄)。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原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坑,历经6年建设,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滑雪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游客(右)在湘江欢乐城内学习滑雪(2020年7月11日摄)。湘江欢乐城所在地原是一座巨大的废弃矿坑,历经6年建设,建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滑雪场。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跨长江、迈黄河,中部地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山西煤层气开发、湖南矿坑创新利用、江西能源转型……在笃定美丽生态中创造绿色经济,中部地区的生动实践,揭示出产业融合创新、绿色发展“后发先至”的可行路径。

  珍视山川河流、回归资源集约,一幅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部地区徐徐铺开。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