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埃及前总理:人类文明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国已经走上正确道路

来源:中国日报
2021-06-22 19: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谢拉夫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当前世界正面临全球性挑战和风险,必须在墨守成规和彻底改革之间作出抉择。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恰逢其时,能够帮助各国携手应对时代难题。不同文明间应加强合作对话,避免冲突对抗,只有这样全人类才能共同走向和谐繁荣的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花了大约30年的时间,详细研究了世界上各大文明的兴衰,著成12卷本《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这部著作的主线——或者说其背后的主要哲学观点是“挑战与应对”。汤因比明确指出,一个文明在面临挑战时,正确地应对将会让自身成长,如果不能创造性地做出正确反应,则会崩溃。

当前,世界正面临全球性挑战和风险,国际形势十分艰难复杂,许多威胁和挑战正在危及我们的生命和道德价值观。这些迫在眉睫的挑战不仅危及人类自身,事实上也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人类文明正处于十字路口,世界必须在两条道路之间作出选择:要么一切照旧,对业已存在的大量且不断增长的风险视而不见;要么彻底改革现行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建立一种新的全球化形式,通往人们向往的、全球和谐的文明——这就是用生态文明。在道德价值倒退、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文明。

我们的世界既高度联结、相互依赖,又在全球威胁和挑战面前高度脆弱。这意味着,某一地区的局部失败可能会将整个人类文明置于巨大的危险之中,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完全消亡。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携手合作,在新的国际协调机制下共同努力。

共同努力需要一个坚实可靠的国际合作平台。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一带一路”的建设有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种理念,其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本身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这种理念构成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切活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这一倡议提升到未来中国外交的战略高度。在2018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国际认可。

其次,“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合作新模式的平台,已经从一项中国倡议成功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工程,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这为各国开展合作、共同发展经济提供了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包括三大合作维度:支柱内容合作、区域平台合作、主题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区域平台包括中国欧洲技术经济合作协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拉美、中国-大洋洲合作机制等。

主题合作包括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清洁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我要尤其就“健康丝绸之路”展开说明。

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被视为国际卫生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2017年8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上说:“世界正面临着的流行病和灾难不断增加,日益复杂。这些事件不仅发生的几率更高,对人类健康、社会结构、安全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更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健康丝绸之路’倡议,以卫生健康为核心,旨在重建并加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古老联系,确实富有远见。”

事实上,“健康丝绸之路”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疫情发生后,中国从大约80个国家获得各种医疗援助,大多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后,中国又向约150个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援助,大多也是“一带一路”合作伙伴。

严峻的挑战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必须携起手来,正确应对当前的重大挑战,制定适当的合作计划,增进相互交流。

为实现新型国际合作,重建和谐文明,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我们要多边主义而非单边主义,要携手合作而非一家独大,要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要平等共存而非三六九等,要相互理解而非自高自大,要相互信任而非歧视偏见,要真诚开放而非闭关自守,要缩小分歧而非扩大分歧,要和平对话而非尖锐对抗,要共商共议而非恃强凌弱,要生态文明而非生态破坏,我们要文明的对话,不要文明的冲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我相信我们正在做出正确的选择,拯救我们的文明。

(本文原标题为 "Road to harmoniz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责编 | 刘毅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齐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