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数字乡村孵化新时代“潮农”

来源:贵州日报
2021-06-06 08: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是我们制作的苗族服装,有手工的,也有机绣的,价格都不一样……”5月28日,记者走进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扶贫车间,绣娘杨文丽正在直播销售特色苗绣产品。

“我们要把苗绣传承好,让更多人了解苗绣、爱上苗绣。”杨文丽说,自从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调研后,她对苗绣产业充满了信心,并下定决心做大做强,争取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杨文丽是扶贫车间负责人,也是化屋村一名“95后”绣娘,几乎每天,她都会穿上民族服饰,在手机镜头前直播。就是这一场场直播,去年给扶贫车间带来了上百万元的订单,有效解决了当地34户159名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

“从最初的几千元到十几万元,订单品类和客户群持续扩大,卖出的产品有刺绣、定制服装、蜡染服装和手工艺品等。”杨文丽介绍说。

过去的化屋村,大山阻隔了外面的世界,连打电话都十分困难,上网对村民而言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连“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随着化屋村基础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手机开始成为当地村民的“新农具”,开网店、直播带货成为大家的“新农活”,农特产品插上“电商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全国,村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杨文丽说,以往绣娘都是带着绣品去乡镇或县城集市推销,十分费劲,销量也不高。直到2020年,看见有人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直播,她才尝试网络直播,没想到逐渐引来关注。

将民族文化做成产业,让传统成为时尚,杨文丽在扶贫车间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不断通过互联网学习服装设计、剪裁,创新制作工艺,不仅生产传统的苗族服饰,也不断研发融入苗绣元素的旗袍、西装。就在上周,一家杭州公司的负责人到化屋村旅游,对一款用了苗族元素装饰的衬衫赞不绝口,当即订制了2000件作为员工的工作服。

现在,扶贫车间的订单大幅增长,每个月订单额达30多万元。杨文丽还准备拍摄短视频展示民族服饰,扩大化屋苗绣的知名度。600万元订单是她今年期待带领绣娘们实现的“小目标”。

“数字乡村”建设为新时代“潮农”铺就信息高速路。截至2020年底,黔西市共建设3392个通信基站,其中,开通31个5G站点,建设4G基站2522个,覆盖全县36 4个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袁燕 刘苏颉 尚宇杰)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