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美丽村庄|87年前的历史之问 老区交出时代答卷

走进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山水如画,人流如织,村巷洁净,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丽村庄景象扑面而来。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顾87年前的历史之问,已在沙洲这片红色热土上,交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答卷。

走进红色美丽村庄|87年前的历史之问 老区交出时代答卷

2021-06-02 15: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沙洲瑶族村。人民网 李芳森摄

走进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山水如画,人流如织,村巷洁净,一片生机盎然的美丽村庄景象扑面而来。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外,等待参观的游客顶着烈日大排长龙,只为踏上这趟历史旅途,聆听一个历史之问的答案。

究竟是什么样的问答,引得280多万人心驰神往?“走进红色美丽村庄”网络媒体采访组也来到这个革命老区,一探究竟。

沿历史回溯到87年前,红军长征经过沙洲,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白天帮着她挑水、劈柴、带孩子,晚上当看到床上只有一块破棉絮和一件破衣服时,她们还拿出唯一的行军被给徐解秀和孩子御寒。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条给老人留下了。

在送别女红军后的半个多世纪,徐解秀总在村口张望,等待她们回来的身影。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个故事,徐解秀教育了四代人;这段问答,如今便镌刻在村里“半条被子”雕塑的基座上。

  民俗广场的雕塑再现87年前的赠被场景。人民网 李芳森摄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长征时期,三名女红军面对缺衣少食、生死攸关的处境,依然惦记着百姓的冷暖,用“半条被子”温暖着徐解秀一家人,也让百姓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在我们这代人新的长征路上,面对87年前的历史之问:“什么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又将如何作答,人民又将如何阅卷?

采访组走进徐解秀老人家中,希望能从这家人87年的生活变迁中找到答案。

踏在青石板上,走过马头墙下,便是徐解秀的祖屋。这里已是沙洲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后代早已搬到村道旁,建起了多栋小别墅。其中,朱小红如今依托景区的热度,在自家开起了土菜馆。

朱小红,是徐解秀的孙子,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整个家庭的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元。2017年,朱小红通过参加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同年10月1日,他开起了沙洲第一家土菜馆。

“刚开始人不多,我们两口子就能忙活过来。这两年来的客人越来越多,昨天就有近400人订餐,我就得请不少人帮忙了。”一名固定厨师,4到7名服务员,曾经的“夫妻店”,一跃为村里的“餐饮巨头”;村民口中的“小红哥”,现在也变成了“朱老板”。

朱小红说,2014年,一家人奔波一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而2020年,就增加到了15万元。“今年还能翻上一倍!”

在沙洲村,像朱小红家一样,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群众比比皆是。

“当年,红军给我家送来了半条被子;现在,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日子。”在朱小红心里,共产党就是给村里送来幸福日子的人。

  村民服务中心。人民网 李芳森摄

而在徐解秀曾孙朱向群看来,这份答卷上书写的,都是民生。身为沙洲瑶族村的党支部书记,最近又通过公选成为文明瑶族乡的副乡长,朱向群由“阅卷人”,变为了“答卷人”。

采访组到达沙洲的周六,并非朱向群值班,但家住村里的朱向群,总习惯于待在服务中心。

多年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朱向群清楚:要紧事不会分时间到来,现在正是水果农忙的时节,在沙洲1200余亩的水果基地面积,全村142户农户户有果园,白天在果园忙碌的村民,晚上才有时间,这也拉长了“朱向群们”的工作时间。

并且,在这个村级服务中心里,承接着社会保险费缴纳、扶贫、核实灾情、党组织关系接转等40多项“就近办”事项,实现了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今年已为群众帮代办民政、扶贫等事项105余件。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顾87年前的历史之问,已在沙洲这片红色热土上,交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答卷。

(李芳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